December 26, 2008

Tethered Aerial Release Designed In Style


今年的Doctor Who圣诞特辑从两位Doctor(同时也是两位David)的“Allons-y”开始,原来Doctor也有山寨版的,Tardis也有山寨版的,真好玩。今年的宇宙大灾难似乎终于没有降临到现代伦敦头上,而是架设在一个比较虚无的事件地点。故事的两条主线,真假Doctor一出来就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也吊足大家的胃口,相比之下关于Cyberman的这条故事线就感觉很弱,甚至有点可有可无的感觉。所有剧情的凝聚力似乎就在另一位Doctor身世之谜解开之际变弱了,接下来唯一支撑着我的就是想要看到下一任伴侣横空出世的镜头(最终还是没有看到)。

本来圣诞节日就应该轻轻松松的,但是我还是硬是想要从中说点严肃的话题。我昨天在看ragbear新翻译的《Agatha Christie's Marple》的第一集《The Body in the Library》,里面出演配角Superintendent Harper的Jack Davenport突然引起了我的回忆。不是因为之前他演的《Coupling》,也不是因为《Swingtown》,而是让我想起了他在《The Talented Mr. Ripley》中的Peter,更确切来说让我想到了《The Talented Mr. Ripley》。心里记得的都是这部电影如此好看,于是当下把这部电影找出来又拖看了一遍,又把叶沙做的那期节目听了一遍,更觉得这部电影好看。绕了那么大一圈,似乎和Doctor的主题没有任何关系,其实我觉得Tom Ripley之于Dickie Greenleaf,和圣诞特辑里的Jackson之于Doctor又有什么差别呢?都是一个人想要成为不是自己但是更想要成为的一个人。你说Doctor的特别之处在于哪里呢?像Doctor一样的性格、一样的勇敢、一样的正义,但是这些终究没办法使一个普通人成为Doctor。面临这道无法跨越的鸿沟应该怎么做呢,像是Jackson识相地做回原来的自己,还是像Ripley痛苦地一直扮演着想要成为的角色?

由于David Tennant已经确定在明年的四集特别节目之后就会离开Doctor的角色,再加上今年的圣诞特辑名字叫做《The Next Doctor》,所以网上一直在沸沸扬扬地讨论下一个Doctor的扮演者到底是谁,甚至还出现了有赔率的预测。虽然我知道可能性很低,但是我还是非常非常希望Russell Tovey当演下一届的Doctor的。其实Russell T Davies也一度表示对其成为David Tennant接班人的渴望。在去年的Doctor Who圣诞特辑里,Russell Tovey已经参与演出那名很敬业很可爱的船长副手,戴了顶船员帽,两个招风耳挂在外面,虎头虎脑的。后来我看了他配角演出的《Little Dorrit》,觉得他的演技也超佳的,把一个痴情善良的小门卫演得很让人信服。本来Doctor就有越编越年轻的趋势,所以可以的话,请让Russell Tovey来做新一任Doctor吧。

December 21, 2008

林氏盖饭Oishii

《流星の絆》真的是让我觉得喜出望外的好看。因为我以前日剧看得不多,所以对一些什么编剧什么原著的基本信息不太了解,也没有去注意。现在回过头去看,这部《流星の絆》的原著是東野圭吾,编剧是宮藤官九郎。看了savagett的一篇网志说以前也有好多日剧是根据東野圭吾的原著改编的,比较出名的有一个叫做《白夜行》。東野圭吾的推理作品一般有个显著特点,就是情节实在很虐。我一般是不怎么喜欢情节太虐的作品的,不过这部电视剧版的《流星の絆》在宮藤官九郎的改编之下,虐的成分已经降到了最低限度,取而代之的是非常有心思的设计和非常好玩的剧中剧的桥段。剧情又好玩又感人,实在是难得的佳作。

这部剧的最终结局我也是一直没有猜到的,只知道肯定不是那个小开的爸爸,但是怎么也想不出来究竟是谁。最后揭晓到底是谁了以后,反而让人觉得很感动。杀人之余还让人觉得感动,这种情节似乎只有在日本作品里能看到。而且我也特别喜欢最后对于所有人命运的处理,不是那种无所谓的快餐式的轻松处理,而是用功一的话“成熟了”的处理。

还有就是之前似乎也说过,这部剧的选角也太成功了。特别是二宮和也那副可怜的小狗的表情太适合这个角色了,演技也十分老道,到底是经过好莱坞大风大雨过来的呀。我以前一直习惯于鄙视日本偶像团体,岚自然也算在其中,现在开始我要对他们刮目相看了呀。


林氏盖饭,日本改良后的西餐,到底是什么味道呢?好想吃吃看啊。最后送上本剧的片头曲──岚的《Beautiful Days》。

December 20, 2008

Matrix67

我很喜欢Matrix67这个博客,因为里面有很多动脑筋的好玩的东西,虽然有些过于深奥我不懂,但是我还是怀有很想懂的心愿的呀。好玩的题目比如有“100囚犯猜帽子颜色”的:100个囚犯从前往后坐成一列。坐在最后面的那个囚犯能够看到其余99个囚犯,坐在最前面的那个囚犯啥也看不见。看守给每个囚犯戴上一顶黑色的或者白色的帽子。然后,看守会从后往前依次叫这些囚犯猜测自己头顶上的帽子的颜色。如果哪个囚犯猜对了,他就自由了。坐在前面的每一个囚犯都可以听到后面的囚犯的猜测。如果这100个囚犯事先可以商量好一种策略,那么最理想的策略是什么?


还有我前两天才刚看到的“Geek的桌面怪物:脑袋跟着你转动的龙”,实在是太好玩了。我自己也做了一个,虽然是晚上做的,不是最理想的自然光,但是效果还是十足的。一定要点击观看视频,奥妙之处只有看了视频才会明白。

December 17, 2008

镜子中的法兰西


amazon.cn的国外邮寄费用调整得真好,以前是每本书要加60块钱,现在一整个包裹不管多少一共只要107块,而且速度也比较有保证。托它们改革的福,我现在有好几本中文书可以读。最近连续看了两本马振骋的书,《镜子中的洛可可》和《我眼里残缺的法兰西》。

马振骋是国内很有名的法语文学翻译家,现在回想起来我也看过几本他翻译的小说,不过《镜子中的洛可可》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的印象要比马振骋这三个字更深。因为好几年前老里八早的时候,叶沙就在节目中一直在提及这本书,当初我想着去买还没买到。最近云南人民出版社出了一辑叫做“自由阅读”的丛书,其中包括刘苇刘先生的《四月的奥德赛》和马振骋的《我眼里残缺的法兰西》。(天,这两位作者的名字都好难打,我这能用复制粘帖比较方便)所以趁着新鲜出炉的新书,再加上amazon.cn的新政策,我得以一起连着看了马振骋的这两本书。

虽然这两本书的名字似乎不怎么搭界,但是其中的主旨都是差不多的,甚至还有一些重复的选篇。书里都是一篇篇短短的就几页的文章,主题就是各种各样和法国搭边的法国作家、法国文化或者名胜的小故事。虽然有时候有的主人公不认识,但是一个一个读起来还是很有意思的。我觉得这样的小短文很适合一天读一篇,因为每一篇都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而且其中信息量密度还挺大的。可惜我是一口气好几篇好几篇地一起读,所以结果脑子有点混乱了,把好几个人的故事索性都混在一块分不清楚了。

举一个我蛮喜欢的小故事,说的是法国“知识份子”诗人瓦莱里。瓦莱里年纪轻轻抛弃了书本,远离文学与诗歌,要“独自”思想,要看着自己思想。有一天,当时还只是学生的法兰西学院院士多梅松慕名去拜访瓦莱里。瓦莱里问他在学什么,他结巴回答,他一直在准备历史教师资格考试,但是不久前放弃了。瓦莱里听了目光发亮,张开双臂,大声说:“哈!我祝贺您,历史这东西最没用,最损害青年人的智慧。那么现在您准备做什么?”多梅松说在准备哲学教师资格考试。瓦莱里马上丧气地低下头,喃喃说:“这更糟!”瓦莱里对历史的看法是这样的:“历史要怎样求证就可怎样求证,它其实什么都没说,因为它包含一切,也可举例证明一切。”他对哲学的看法是这样的:“一切哲学都可以归纳为辛辛苦苦寻找大家自然而然知道的东西。”他反对历史,反对哲学,反对文学,反对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弗洛伊德……对他最大的诱惑是沉默。(p.60-61)

December 16, 2008

Do You Take Dexter Morgan?



美剧也有短的,而且不是那种因为收视低迷而被砍短的,比如Sho的《Dexter》。我还看得意犹未尽,第三季的《Dexter》已经结束了。这三季以来我一直坚持不懈地向身边的朋友推荐这部剧集,但是成效甚微。在被问及推荐理由的时候,我很难用三言两语把这部剧的宗旨讲出来,所以我往往用一句话简介“这部剧讲的是连环杀手当警察法医的故事”。可是这样的介绍太平淡太不具吸引力了呀,我以后要好好研究一下这种剧怎么推荐才好。

我喜欢《Dexter》的一个相当大的原因是这部剧的编创人员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会把握讲故事的节奏,不会为了多放几集而胡编乱造或者编得七穿八孔。《Dexter》每一季都是12集,一集一集的情节推进,一直到最后一集推向高潮并告一段落。第一季讲的是和自己哥哥的对决,第二季讲的是证据暴露差点被抓到,第三季讲的是有了一个知道自己真相的“好朋友”。一季比一季让人看得更紧张揪心。剧情都发展到这里了,我们也无须用什么道德伦理来评判Dexter这个人物了。光是Dexter最后和Rita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就让人看得很欣慰了。

December 15, 2008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BBC拍摄由名著改编的古装剧的口碑和央视拍摄宫廷历史大戏的有得一拼,特别是英国叙事类的名著资源又如此丰富,BBC拍出来的经典剧集也越来越多。《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就是今年BBC秋季档的由哈代同名小说改编的四集连续短剧。但是我是花了很大的功夫才最终决定看这部剧的。因为我在中学的时候读过哈代的这本小说,情节记忆已经有点模糊了,但是唯一记得的就是这本小说很苦,特别是女主角一辈子苦到不行。我还记得书中的一个情节就是Tess很无助很伤心地独自坐在车上望着星空,总之给人没什么希望。是我当初读的时候没读懂吗?反正我是抱着“准备好伤心并想要在剧集的改编中寻找希望”的心态来观看这部剧集的。

希望最后找没有还是很难说,剧情还是Tess不管怎样努力,不管怎样历经苦难坚强向前,最终还是难逃可悲的结局。我最里面喜欢的角色是那三个挤奶女工,她们可能没有Tess美貌,也是过着一样艰苦的日子,但是她们同样秉持着自强不息的信念,更让我看中的是她们的善良好心肠。Tess和这三名女工唯一的区别就是她的美貌,也同样就是因为她的美貌,给她带来了更不幸的人生。

对于Alec和Angel,我有了与以前不太一样的看法。我们看的视角一般都是Tess的视角,而Tess一开始就对Angel是一见钟情,而对Alec就是厌恶得不得了。然而我看来Alec和Angel对待Tess的爱似乎却是不相上下的,只不过在Tess的眼中Alec再多的殷勤也只不过是玩弄感情,而Angel撒手不管的无情也完全可以仅凭一次见面而救赎的。

看BBC的名著改编剧真的很过瘾。因为是连续剧,所以根本不需要像电影改编那样赶剧情。故事线在慢慢发展,可以让观众融入剧情,与剧中人同起伏。与此同时,又能保证尽可能的忠于原著,把英国作品的原汁原味拍出来。而且我觉得这部《Tess of the D'Urbervilles》选角非常成功。女主角Tess的扮演者Gemma Arterton,漂亮的同时又带一点农家的土味,很符合Tess的形象。从头到尾一点也没有让我想到丁点的她最近在007影片中的短暂出场。Hans Matheson和Eddie Redmayne分别饰演Alec和Angel,这样的搭配也是让我心服口服,前者一看就是心底坏坏的,后者一看就是内心细腻丰富的公子哥。总之,这部剧虽然比较悲观沉重,但是还是很好看的。

December 14, 2008

À bientôt, Merlin!




Merlin for BBC Children in Need 2008

习惯了美剧每季二十几集的长度,英剧每季才13集总觉得有点让人不够过瘾,不过好东西就是要慢慢来不要太多,否则就很容易被糟蹋了。也就在这不知不觉中,感觉前几天还只是刚开始播放《Merlin》第一集的时候,现在第一季的《Merlin》已经全部结束了。虽然还没有正式确定,但是这部剧有第二季估计是十拿九稳的,就等着明年接着看咯。明年?这么一说感觉好遥远啊。从剧情方面来说,本季有几集精彩有几集相当平淡,但是至少是终于标题的。有几集会让大家一度以为这是一部主角是亚瑟王子的故事,但是最后一集非常点题,这一切都是Merlin的命运,都是他的故事。但是从卡司方面说,这是一部很成功的剧集,因为捧出来两位新人Colin Morgan和Bradley James。这两位年轻的演员从当初找不到蛛丝马迹的信息(至今IMDB上还是没有他们俩的头像),一直到现在被无数的观众喜欢。他们如此受到欢迎,不仅仅由于他们在这部剧中的演出,更因为他们自然又搞怪的个性。从下面这个Colin & Bradley's DVD Diary里面可见一斑,“Bradley bullies Colin”那一段把我笑死了。要是看youtube不方便,还可以去看图文版



另:我觉得Katie McGrath的Morgana扮相也是超美的,我很喜欢,非常期待她在接下来的故事里立场大变的演出。

December 9, 2008

Just a silver

我对《Brothers and Sisters》这部剧有着比较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它就是一部很琐碎很家常的亲情剧,一般我对这种题材的剧集是没什么兴趣的,但是另一方面我还是在坚持收看,尽管其中还有不少我比较讨厌的角色。据我总结,不管是讲关什么什么事情的,每集《Brothers and Sisters》的走向都有这样一个模式:先是兄弟姐妹各怀自己的心事互相联络,然后大家聚到一起了便纷纷爆发把场面弄僵,最后又合好感情又进一步。所以我看这部剧的时候没怎么多放在心上,有点酒肉穿肠过的意思。一直到最近一集S03E10的《Just a silver》,虽然还是同样的模式,但是我觉得可以算是这部剧开播一来最好看的一集。先引用一下网友SebastianWho对于这一集的点评,其中不仅有包含简单的剧情介绍,他的不少观点我也相当感同身受。

This totally overwhelmed me.
我坐在屏幕前,像個瘋子一般,又笑又哭,又哭又笑。

一開場,又是典型Walkers式電話連鎖效應。看得我直翻白眼。
這一家子真是多巧合呀,都要跑出去過節了,誰都不肯當出頭鳥。

說實話,我倒沒想到會有這麼多喜劇元素貫穿整集,沉重的一集-儘管這才是B&S的特色,揉合Comedy 跟 Drama。
Tommy,Kevin,Justin都變成妻管嚴,Julia那個氣勢...

回到老家,四只老鼠潛逃時,事敗狂奔回屋內,Sarah發動攻勢,男生防衛避走,
Kitty偷笑後難逃一劫,還要來一句"Sarah,you know I bruise easily...don't!don't!!! oww!"

然後劇情急轉直下,Nora還是老樣子的:孩子,沒事的,為娘一定會來陪你!,硬拉Justin跑去醫院

Justin知道自己不是Lizzie Biological Father ,內心掙扎.百感交雜
Kevin坦言接受.就像他跟Tommy說的:我們就是知道....
還不忘故我諷刺一番,害得Scotty又心疼,又害怕,造就了又一幕溫馨場面
Tommy...
Walker's Clan的大哥回來了...多少集,他招人厭,備受唾罵...
這次,我只為他心疼....看見他內心掙扎,看見他崩潰痛哭,看見Julia跟他互相扶持,看見他親吻女兒
我哭了
就是他鬧脾氣,也只是為他難過,理解他的苦處
Julia總算有戲份.....該死的編劇,每次都要讓她的孩子受苦,才可以出來亮個相
她跟Tommy的小動作,難過痛哭,都具說服力...

Kitty跟Tommy終於又有對手戲了...
兩人同病相憐,Tommy看著她,由心發出微笑,不言而諭

Sarah窩心的關懷備至,細心地提醒媽媽妹妹不要觸踫弟弟受創的心靈
Saul跟Robert趕到醫院

甜蜜得有點不像The Walkers的late Thanksgiving dinner(?)

噢...當然這有Tommy終於肯向Kevin道歉了....儘管預告裡看到兩只又吵起來...
還有那惡名昭彰的吻...看起來還挺激情的


P.S.我唯一不滿意的就是...
Holly that whore....can you just disappear for one episode?
看見她出來,立刻打散了積累的感動...

第一季後...最好的一集。

待字幕出來後...我要重看一遍...重拾因聽力不逮錯過了的微妙之處....


这集的来头就是Tommy的孩子得病需要亲生父亲来做移植手术,而成功之处就是这集把其中的感情微妙的变化处理得非常非常细腻。我在看完这集之前,对于其中好几种的态度我是不怎么理解的,但是看完以后觉得正是因为编剧如此细腻的处理不仅让这集变得很好看,也让我受益良多。


我觉得这一集剧情有两个点做得实在是太棒了。一个是关于Kevin和Justin的。当初他们就故意不想要知道到底谁是孩子的亲生父亲,那是为了Tommy和Tommy的孩子着想,而现在不得不让真相浮出水面是为了救孩子。大家对于这件事的立场都不同,也都很游移,既希望是自己的孩子又不希望是自己的孩子。“Disappointed? No. Relieved? No.”还是“Yes, I'm disappointed and yes, I'm relieved.”连当事人自己也不能理清楚这到底是种什么感觉。

第二个点是关于为人父的Tommy的。一开始我一直不懂,孩子都已经生病了,而家里人都纷纷如此热心和义无反顾地来帮忙,为什么Tommy还要如此生气地斥责一家人呢?一直到后来Tommy和Kitty在长椅上的对话让我恍然大悟,Kitty把Tommy的感觉总结得太完美了。

What you can't talk about is the fact that you're angry because for some inexplicable reason. Kevin can father a child and you can't. And now after everything you've been through with Elizabeth, the one thing that she needs the most, you can't give her, but kevin can. And what really sucks is that deep down, you--you resent him for it. And what makes it even worse is that even deeper down, you're sick of this -- This, uh, grudge that you guys are carrying on, and you really, really miss your brother.

You know, Tommy, I really wanted to be pregnant. And I would -- I would think-- I would think, well, h-how do people like Trish just go out. They don't even want kids, they have a one-night stand, and she's immediately pregnant. And of course I'm, you know, I'm very grateful that she's bringing our baby into the world, just as you're grateful to kevin, but it -- it's just that -- that little part of you that -- that thinks it's not fair.


还有就是我一直一来都还挺喜欢《Brothers and Sisters》的背景音乐的,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慢歌我觉得百听不厌。之前有一首很喜欢的是Edit Yusuf Islam的《The Wind》。在这一集中,不仅有相当好听的Melissa Etheridge的《Glorious》做片尾曲,还有一首我听了第一个音就喜欢得不得了的Rachael Yamagata ft Ray Lamontagne的《Duet》。这首《Duet》由两人轻轻吟唱,有点像Damien Rice的感觉,从头到尾伴随Kevin和Scotty在病房、Rebecca和Holly谈起David还有Elizabeth和Kevin进手术室。Youtube里没有可以外部引用的版本,所以就只好借用网友Music Ramen的上传和推荐,点击收听,真的很好听。

M'O

每个月的第一个礼拜天是巴黎各大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日子,我便和同学一起去了奥赛博物馆(Musée d'Orsay)。这个由本来的火车站改造的博物馆本身有多气派多好看我就不多说了,虽然对于绘画艺术我完全是门外汉,但是我还是想很直观地说说我喜欢的几幅画,仅作记录用。


Georges Seurat - Le Cirque

在去参观的前一晚,我刚刚读完马振骋的《我眼里残缺的法兰西》,那晚读的部份正好就是说当初在蒙马特和蒙帕特纳斯的艺术家画家们。于是当我走进奥赛博物馆的时候,我脑子里全是高更、梵高、毕加索他们在法国时候的那些轶事,所以这次参观就特别关注他们的作品。高更(GAUGUIN)和梵高(VAN GOGH)包括塞尚(CÉZANNE)都可以算是印象派/后印象派的。我本来对这种派系分别一点也不懂,后来通过讲解器和网上的一些资料稍微有了点概念,我来用自己的话总结看看。印象派强调的是人对于光和影的感觉和印象,印象派画家在作画时也更注重画面的整体色彩感觉,而非细节单独的效果。简单来说,如果光看画的一小部分,以前传统的画法里是能看出来的,但是印象派的就看不出来,能看到的只是一些色彩的组合,一定要有一定距离的才能看出来原来这些色彩的组合是画了什么东西。而后印象派有进一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色物体边框出现的补色,另一个就是由两种不同的色点构成远观的实际的颜色。讲解器里说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承接处一个比较重要的作品就是修拉(Georges Pierre Seurat)的《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而我在奥赛博物馆里最最喜欢的作品也正是修拉的,名字叫做《马戏团》(le cirque)。我记得我差不多三年前第一次去奥赛的时候就被这部作品吸引住了,这次参观这幅作品也同样让我驻足许久。


Eugène Isabey - La Tentation de saint Antoine

在奥赛博物馆中另一幅我很喜欢的是Eugène Isabey的《La Tentation de saint Antoine》,也是一看就喜欢上的那种。后来我在网上查的时候,发觉原来以La Tentation de saint Antoine为主题的画还不少,原来这是一部福楼拜的作品。


Édouard Manet - Le Déjeuner sur l'herbe


Pablo Picasso - Le Déjeuner sur l'herbe d'après Manet

现在在奥赛临时展馆里还有一个系列展出名叫《Picasso/Manet - Le Déjeuner sur l'herbe》,顾名思义就是毕加索根据马奈的作品《Le Déjeuner sur l'herbe》重新构造而画的一系列几十幅的同名作品。这个临时展出的特辑虽然占地很小,但是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原本马奈在1863年的作品,差不多一个世纪后被毕加索用自己的风格来诠释重新创作。而且就算都是毕加索重新创作的同一主题的临摹,里面每一幅也都不相同。

December 4, 2008

去斯万家那边

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的鼎鼎大名的七卷本长篇小说《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中文名旧译《追忆似水年华》,周克希的新译叫做《追寻逝去的时光》。其中第一卷叫做《Du côté de chez Swann》,基本讲的就是回忆主人公小时候住在贡布雷乡下的种种琐事和故事。书中的这个美丽的贡布雷的真实原型就是普鲁斯特曾经生活过的一座离巴黎一个多小时火车车程的小镇Illiers。而这座小镇也于1971年正式改名为Illiers-Combray,也就是把贡布雷这个小说中虚拟的名字也融入了正式镇名。据说这是法国境内唯一一座由文学作品里的虚拟名字而改名的城镇,不过我们中国人对这种改名还是相当熟悉了,最出名的就是云南的香格里拉。但是如果说中甸只能算是半推敲出来的还不是百分百确定的香格里拉,那么Illiers则是百分百肯定的普鲁斯特笔下的Combray。因为这里不仅有普鲁斯特童年的回忆,还有书中Leonie姑妈的原型、也就是实实在在普鲁斯特的姑妈Elisabeth的家。

大家总是说“吃鸡蛋不需要认识下蛋的母鸡”,但是看了《追寻逝去的时光》总想要多了解一点普鲁斯特,也想看看书中的贡布雷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就算不给看母鸡,看看养鸡的农场总归可以吧?大概在两年前的时候,我在网上看到一篇台湾人来法专程探访普鲁斯特之路的游记,这篇游记就一直在我的收藏夹里,去贡布雷看一看的念头就一直在我的脑子里。后来,又看到一篇周克希去巴黎、贡布雷的游记感想《追寻普鲁斯特之旅》,我就更想去了。这两年来我每次有机会到巴黎心里都在盘算要不要去贡布雷,但是一直都没去成。直到最近我搬到了巴黎,每天每天都里贡布雷那么近,我终于一鼓作气去了一趟。我是没办法写出像周克希那样有水准的游记,所以只好用图配文的方式很朴实地说说我这次斯玩家那边的旅行。


想要从巴黎去Illiers-Combray,坐火车必经之路就是Chartres。坐火车从巴黎到Chatres大概一个多小时,然后在Chartres转小火车去贡布雷大概二十分钟。“如果不是为了要让书中的贡布雷陷入战火,在一次大战爆发前,原本普鲁斯特是把现在小说中的贡布雷地点设在Chartres这繁花如星、绿地似锦的平原小镇上的呦!”有经验的台湾网友如是推荐,我当然就在Chartres停留了一个小时,专门去看看这座候补小城的大教堂。 Chartres大教堂从外观上看就非常有特点,老远的就能看到两座塔楼。有意思的是这两座塔楼还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一座是八世纪就建有的罗马式塔楼,另一座是在十二世纪由于被毁而重建的哥特式塔楼。不管是这独特的风格迥异双塔楼,还有外墙上众多而细致的石像,还有教堂内精美的彩绘玻璃,还有在教堂后面一览小镇,还有近处的小庭院,都让这个Chartes的逗留不虚此行。

从Chartres到贡布雷坐的是仅有两节车厢的小火车,虽然是小火车但是我觉得很豪华,座位什么的也很宽敞,感觉比来回马赛巴黎的TGV头等舱都舒服。去的路上正是中午,正巧赶上车里除了我都是放学回家的中学生,估计他们都是在Chartres念书,而家里都在附近的更小的村镇里。而在我回来的路上,整节车厢就我一个人而已。


到了贡布雷,才发觉小镇之小。如果说Chartres还勉强算是一个旅游城市的话,因为我在教堂里还看到一队日本的旅行团,那么贡布雷完全是只有普鲁斯特的铁忠粉丝才会知道才会来的。因为据我观察整座小镇似乎只有我一个人是外来的。我本来还想去旅游局拿个地图什么的,去了惊讶的发现当地的旅游局一周只有三天开门,其中一天也只是开半天,而一周内实际开放的时间加起来勉强超过十个小时。好在贡布雷也不在,看看车站旁边的地图,上面把和普鲁斯特相关的道路用黄色标出来,延绵有三公里。要是有谁下次打算去的话,我强烈建议要事先把这张地图打印出来带在身边。


圣诞节未到,但是街道上已经陆陆续续有了节日的装扮。巴黎之前大张旗鼓的亮灯仪式,但是在贡布雷小小的街灯一样温馨。按照地图,不花什么功夫就沿着普鲁斯特之路到了一座小花园。


这座小花园是我此行的一个惊喜。现在已经是12月了,外面有一点小雨,气温还挺低的,花园里虽然不是春天的繁茂景象,却一点也不凄凉,反而有一种很硬冷的坚强的感觉。走出小花园,又是一个惊喜,竟然是一片一望无垠的农地。很远很远的地方有几座小房子,可以想象要是到了春天,加上当地出名的山楂花,这里有多么好看。在小花园和田野的交接处,树着一块普鲁斯特的牌文,就摘自于他的《追寻逝去的时光》。

Je le trouvais tout bourdonnant de l'odeur des aubépines. La haie formait comme une suite de chapelles qui disparaissaient sous la jonchée de leurs fleurs amoncelées en reposoir; au-dessous d'elles, le soleil posait un quadrillage de clarté, comme s'il venait de traverser une verrière.



然后我参观了Elisabeth姑姑家的房子,这也是书中一个给人留下很多回忆的地方,现在保留当时的原貌,已经成了普鲁斯特博物馆。虽然门外写着全天开放,但是我路过好几次想进去都没开门。按照门口写的下午两点半会有“有导游讲解的参观”,我就瞅准那个时候再去,两点半了还没开门。我再到旁边教堂逛了一圈回来才看到大门开了。一进门,一位当地的工作人员很友好地接待了我。我提到“有导游讲解的参观”,她忙解释说他们那里一共就两个工作人员,一个生病了,另一个就是她,而他必须在门口守着。所以我只好自己一个人去参观,但是让我随便参观、随便碰、随便坐、随便拍照,总之一切随便。这是一栋两层楼的小楼,进大门有个小菊园,然后底楼有客厅、餐厅、厨房什么的,二楼就是卧室。也就是普鲁斯特和书中的Leonie姑妈住的地方。上面图片分别为:Leonie姑妈的房间,放在姑妈床边姑妈最爱的椴花茶和Madeline贝壳型小蛋糕,普鲁斯特的房间和从普利斯特房间窗口往下看的小花园。

关于椴花茶,普鲁斯特书中的描写尽显他细腻的风格。本来想在网上找到这一段关于椴花茶的描写贴过来的,但是没找到。最后还是希望周克希的新译的版本快点书吧,本来说好两年一卷的,现在离第一卷出版已经四五年了,第二卷还是没有一点消息。再不出我就要忍不住看其他的译本了,就怕我看了其他的译本以后周克希的译本又出来。唉~我自己在这里矛盾个啥呀。总之,希望周克希老先生快点再给大家一个好礼物吧。

November 30, 2008

Playlist

在十一月份里听了好几张美国的新专辑,尽管经济不景气但是接近圣诞假期的唱片业还是蛮热闹的。出了新专辑,自然要到处宣传。想想我听的四张专辑,有三张的艺人是作为演唱嘉宾上了今年的SNL的。所以我就从没上的那一位说起,那就是阿出David Archuleta。作为2008年度《American Idol》的亚军,David Archuleta其实人气一点也不比冠军差,而且年纪也轻的很。David Archuleta在11月推出了他的首张同名个人专辑,我的评价是:嗓音很好很耐听,但是歌曲就略显平淡,有一些感觉可以大起大落的歌曲被处理得有点公式化。我觉得可能是毕竟舞台经验不足,相信凭着他的好嗓音、好性格,未来的路还很长呢。可能也是基于同一个原因,David Archuleta的这一套唱片封面也故意拍得比较成熟,似乎想要表达不做青少年偶像而要做实力歌手的决心。都说了David Archuleta了,接下来不能避免了就一点要说说David Cook。同样是选秀节目出身,而且还是战胜阿出的冠军,David Cook在11月也出了同名专辑,而且发行日期只比阿出晚一个礼拜。如果说David Archuleta还是一个boy的话,那David Cook肯定是个十足的man了。我一开始的时候对这位额头超大还极力用刘海掩饰的参赛选手没有抱多大的好感,直到有一集他翻唱Mariah Carey的《Always Be My Baby》表现出了极佳的个人风格和控制力,后来他也终于改变发型很大方地露出他的额头。

第三张专辑是Beyoncé的《I Am… Sasha Fierce》。我是看了她上SNL才知道她出了新专辑,每每想到她上SNL我就想笑。那一集Justin Timberlake也来SNL做半集的客串嘉宾,小品说的是Beyoncé要拍摄她的新曲《Single Ladies》的MV,这首歌讲的自然就是年轻独立的女性的故事,但是导演却给她找来三个男生来做舞群,其中包括Justin Timberlake。于是Justin Timberlake穿着Beyoncé穿的那种黑色连身衣,大跳性感舞蹈,把Beyoncé弄得超级尴尬。我只能说Justin Timberlake好敢哦,去年来SNL演出那个“盒子里的礼物”,今年又穿女装演MV。话题转会Beyoncé,实力唱将,我觉得这张专辑很好听。暂时先推荐正在主打的两首歌《If I Were A Boy》和《Single Ladies》。还有最后一张专辑是一个乐队的专辑,The Killers的《Day & Age》,还是如以往的The Killers的风格。我唯一的注脚就是The Killers在SNL的现场演唱时表情好认真哦,而且唱着他们的主打歌的时候好像都要努力得晕厥了一样。

November 25, 2008

24: Redemption



虽然说最近两季都有些差强人意,但是由于编剧罢工而上一年度没有播出的《24》还是蛮让我怀念的。第七季的《24》将于明年初播出,而前几天则出来了有点像第七季前传的两小时先行篇,叫做《24: Redemption》,我们的小强又回来啦!

这部先行篇把故事重点放在了非洲某国Sangala,那里有一场即将爆发的内战,而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平民百姓和童兵。这样的基本设定令我很快联想到了那本根据自己儿时在塞拉利昂当童兵的经历而出版的《长路漫漫》。之前的《24》都是打着反恐的旗号的,现在又涉及到童兵问题,似乎更加沉重了。反正我刚看到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被抓过去被灌输扭曲所谓的爱国主义和追求自由,我的心情就沉重得不得了。但是我还是非常非常讨厌Willie,小鬼问题多人又蠢笨,镜头还特别多。

这个非洲国家的不太平当然和美国分不开关系,美国一向以干涉别国为习惯。觉得自己有实力了,就是老大哥了。我以前是一直很厌恶这种做法的,我觉得既然是别人国家自己的事情,就应该给别人自己处理,别人实在处理不过来了再向世界发出求救大家自然可以纷纷帮忙。但是现在看来,问题也没有如此黑白分明。因为每个国家有分歧自己就有矛盾,自然就有一方,不管是强的一方还是弱的一方,也不管是正义的一方还是邪恶的一方,总归有会一方去到国际寻求支援。面对这样的支援一味地拒绝或者一味地乐于帮助似乎都不是正确的态度。那么在什么情形下,去干涉到别人的事情才是正确的呢?比如这集先行篇里的剧情,暂且不管以前美国政府在其中做了什么事,现在面临的两难选择:要么派兵立即缓解冲突,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保护一些老百姓和童兵的安全;要么视而不顾,不去干涉别的国家的内政,但是很多无辜的人的生命可能因此丧失。这种难题应该从怎样的角度来看待呢?

这个问题似乎不是这一季《24》的主题,玩过了刺杀总统、生化武器、连环阴谋等等,新的一季的二十四个小时的故事又会是关于什么的呢?的确很令我好奇,也希望这部《24》在新的一季中能够重返前几季的高水准。毕竟我最喜欢的Tony Almeida要回归了呀,只要别把他在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给毁了就好。

November 22, 2008

最后一名

上周末叶沙的读书节目介绍了马塞尔·埃梅(Marcel Aymé)的短篇小说《最后一名》,篇幅很短,所以可以在子夜书社的blog看全文,叶沙也在节目中全文读了。虽然只是一个很短的故事,但是我看了以后心情还是蛮复杂的。我的基本心态是很喜欢这个主人公马尔丹,也可能正是因为喜欢所以对他的失败更感难过。所谓的悲剧,肯定不是发生在坏人身上的,因为坏人下场惨淡只会叫人大快人心。所以说,要是觉得某人命运结果是悲剧,那这个主人公肯定不是什么翻面人物才对。但是我的这种心情明显不是唯一的,短短的文章,众嘉宾观点也很不同。所以下面我把各个嘉宾的观点总结了一下。其中我特别不同意舒的,而且舒在发表出自己的想法之前的废话好多,把我都给听烦了。


一句话印象

浦:想笑话,笑的时候又觉得同情,所以悲喜交加。

舒:他是有悲剧性的。

刘:一条道跑到黑。

展开讨论“这是个怎样的人”

浦:他是个很有目标的人,而且他把他的目标定位自己的理想,他做到了“没有杂念”他一直很执着很奋斗,也从不抱怨。一般的故事如《阿甘正传》中傻跑型的人有奋斗有目标都有好的结局,但是实际生活中大部分情况下是会面临失败的,所以埃梅的小说让我看到了大部分所要面对的另外一面。那究竟为什么会失败,牵涉到“有没有杂念是不是好”这个问题。如果对自己的奋斗目标有所质疑的话,那质疑的力量该怎么用?

舒:我也想到《阿甘正传》了,这篇小说表面上和阿甘很像,但是有完全本质的区别。小说中的马尔丹似乎影响了许多人,但是这个功劳不能归结到马尔丹身上。因为这些被影响的人是“由于马尔丹的单纯和精神被感动,看到美好的东西而拿为己用,从此我的生活变得不一样了”还是“我本人原本内心中就有这样好的东西,只是在那一时刻被打开了”?我们看待马尔丹的话,要看待他本身是怎么一回事,而不能光看别人在他身上拿到的东西。

我觉得马尔丹这样执着,但是他有个问题就是他追求的是什么。人生目标如果定的是第一名,但是总是最后一名的话,这当中肯定有问题。这个问题马尔丹从来没有考虑过。“重在参与”适不适合你的人生?你的人生成功与否到底是你自己说还是别人说的?马尔丹一辈子没有考虑过“我是怎么样的人,我的人生过成什么样”。这样的人生到底是幸福呢还是无知?我觉得这样的人生很悲哀,我是不愿意过这样的人生的。

叶:每个人的力量是不同的,但是马尔丹他全力以赴了。他正好碰到的人都比他厉害,那不是他选择的,也不是他能决定的,甚至不是他能影响的。当处在一个自己不能影响的强大的外界环境的压迫之下的时候,选择尽全力,但是依然失败了。这不是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在努力突破自己吗?

舒:没有,他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扔到了自己的惯性生活中去。

刘:光荣是属于埃梅的,他的写法和美国人的不同,和阿甘不同。我想从埃梅的写作意图开始说,我们从埃梅创作的这个主人公身上都看到了一些东西,比如执着、没有杂念,这只是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为什么老是最后一名呢?是因为他首先缺了一点─辨别能力。他从来不怀疑自己,是优点吗?不一定。人最起码要做的一点就是认识自己,显然马尔丹没有认识。所以马尔丹这样的人物处在模糊的中间地段。

如果我们现在给马尔丹下一个结论,“我喜欢他,他单纯”或是“我不喜欢他,他如此傻”,这种结论一下另一边就缺了。下这种结论是单一思维,谁是单一思维呢?正是马尔丹是单一思维。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同时下两个结论,哪怕这两个结论是相互矛盾相互联系的,为什么不可以呢?

叶:我们问“刘先生你怎么看啊?”刘先生回答我们一句“为什么呢?”

舒:马尔丹是个偷懒的人,他不愿意去想想自己的人生。有些人就这样朦朦胧胧或是懵懵懂懂地过了一辈子,最后他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是对他自己说的。我看到马尔丹临死最后一句“我会赶上去的”,我觉得很悲凉,他用一辈子去证明自己是一个落后者。人拼尽所有的精力,花了一辈子力气,去告诉大家“我是一个失败者”。

叶:一个人拼尽一生的努力证明“我是个失败者”,毫无意义吗?

舒:有些人可能觉得有意义,但就我而言,我情愿去追问“我这一辈子为什么要这么过/我为什么要去证明这一些”。马尔丹这样的人生只是引起别人的思考,但是不值得赞赏。

刘:我是先要肯定马尔丹,然后才说仅仅到这里是不够的。如果说他的优点是执着或是坚定的话,那么必须还要配上别的东西才能成为优点。一旦缺了别的东西的话,这个执着/坚定有的时候恰恰是缺点。

叶:“从不怀疑自己”是马尔丹的特点,“不认识自己”也是马尔丹的特点,马尔丹所有的特点都需要去推敲一下的。是否直接的推翻改变(自己),这里还有一个能力问题。但是“就这样了”是错误的。

我想给出一个基本态度:我们可以爱他。你们总是在讲同情啊,谴责啊,阿Q啊,我分析了半天我对这个人物的内心的反应,最后我得出结论是“大概我爱他”。只有爱能够包容那么多的矛盾。

他骑自行车,自行车很窄,就好像他一辈子在画一条单线条。我从来都很讨厌单线条,我认为单线条是不足以描摹人生的。但是我觉得他不是我们身边有很多的那种典型,我从他身上简直看到了咱们人类本身。因为我们今天得出的所有结论,世界上也就都只是我们人对另外一个人说:“我发现了真理”,另外一个人不管是隔着千年万年只是同意了:“对啊,你发现的我觉得也是真理”。于是我们互相鼓励了一下,于是我们说历史是进步的,文明是带给我们更多美好事物的,我们的未来一定可以通过努力营造得更有意义的,人类存在是值得的、有价值的等等等等。全都来源于我们人对人的鼓励。但是我们从来都不知道有没有一个生物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智慧比我们高超我们不理解,比如说蚊子在嘲笑我们。也有一种说法,人类的文明经过好几次的反复,文明曾经被完全毁掉,后来被一点点建立起来。因为就地球的生命而言,人类的历史只是一天24小时中的最后一分钟。那么在人类存在的这一分钟之前,完全有可能存在过被成为文明的东西,后来它抹去了痕迹或者它残存的痕迹我们看不懂。它们都有过我们的情形,也就是马尔丹的情形─他非常高兴信心百倍的向前冲去,要去做第一名,后来他是最后一名。人很难长期接受这样的自我感觉,不舒服。但是也许不接受这个自我感觉并不是智慧,舒服也不见得是好。埃梅写马尔丹永远都没有沮丧过,永远不受失败的影响,在他的眼里失败忽略不计。我觉得人类也是啊,我们打不垮,我们永远对自己说“我们能行”,傻乎乎地高兴地跑着展现我们的美好,就这么一分钟。所以想了半天,就是这么一种存在,怎么办呢?改变它么,力量不足;灭掉它么,于心不忍;那就爱它吧。

November 14, 2008

Palmier



超简单的!那天我无意中在看我家的糖的包装盒,发现在背面竟然有一个菜谱,是教学如何做蝴蝶酥。感觉中似乎很高级很复杂的蝴蝶酥竟然如此容易做?!原料只需要一块面饼(超市有卖的一般是用来做派底的),不过是要那种pâte feuilletée,因为只有那种做出来会有一层层的感觉,另外就只要白砂糖就够了。制作方法也超级简单:把面饼铺开,撒上糖;然后把面饼从两边外层往里卷,这样就能构成蝴蝶的形状了;然后用刀切成一片片的,放入事先已经180度预热的烤箱中烤约十分钟。就这么简单,前后准备加烤的全过程只要二十分钟都不到。

我这是第一次做,还是不能算很成功,卖相不大好。一开始切的时候我老切不好,动不动就把蝴蝶的形状给破坏了。后来才发觉原来这没有关系,因为在烤的过程中面会膨胀,之前不成形状的自然就撑饱满了。这次做的缺陷就是颜色问题,没有想象中应有的那么焦色,但是味道还是一样好的。我本来想再多烤点时间,但我已经烤了比菜谱多一倍的时间了,就怕再烤会焦掉。后来,我在网上看到别人做蝴蝶酥的经验网志,再总结我自己的尝试,有这么几点以后可以加强的。一是在切之前可以先把面饼在冰箱里冰十五分钟,这样更好切,切出来也更有型。二是切的时候可以切得更薄一点,摆放的时候也要给每个蝴蝶酥之间多留点空间,这样烤出来才会更香脆。三是烤的时候要记得翻面,我这次没有翻面明显一面的糖聚积的要比另一面多,而且另一面也不那么酥脆。但是至于如何才能使之更加焦黄,我还要好好研究一下。

老残游记

发现了LibriVox这个好网站之后,就没有浪费这些资源,有志愿者拿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把一些已经列入古腾堡计划的书做成音频,多好啊。可惜里面中文的书少得可怜,有故事情节的可以拿来一听的似乎只有一本,那就是《老残游记》。这是一位台湾花莲的朋友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读的,可能因为业余可能因为台湾口音可能因为这本书本身有点历史年代了,总之听起来有点不太顺畅。不过既然是人家自己无偿牺牲奉献,我又有什么资格抱怨呢,但求这样的有声书越来越多。

《老残游记》是清朝的刘鹗写的,故事还蛮有意思的,还有点说书的感觉。我也不想从什么“对清廷官场的批判”的角度来写我的读后感,因为这种东西不管古今中外还不都是那回事。我就说两点我的似乎和故事情节关系不大的小感触。

一个是老残的一个关于做官的观点判断。有人抱怨当时做官的都是些无才的,而老残觉得做官的本身就不是什么好事,让有才的做官才叫恐怖。因为做官的肯定要想着升官,要升官肯定就要为了做出成绩折腾百姓,那百姓才更受难,还不如让那些无才的当官好歹天下太平。所以那些嘴巴上说是想要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好而去从政的,有没有想到这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做恶呢?比如竞选总统,候选人在设立竞选立场的时候是抱着怎样的心态的呢?是为了赢得选民的支持还是为了推行自己认为正确的能为大众获益的方案呢?要是这两者有冲突,政客会选择后者吗?

第二个是老残讲到宗教的,老残把儒教、佛教和基督教做了一个比较。说是为什么中国人一般都崇尚儒教,因为儒教是唯一不靠强行束缚的。佛教、基督教什么的都有地狱之说,说是要是不按照它们的教义做了就会有不好的后果、就会下地狱什么的,这种强迫性威胁性的手段正显它们的薄弱。而儒教不需要靠威胁,只要它的教义就足够了。我觉得这点老残说的好有道理啊。但是我觉得也正是因为儒教这个特性,没有办法为人提供心灵的归属感,不能提供人以慰籍,使它几乎不成以一门宗教。这个有得必有失嘛。

老残游记
刘鹗
LibriVox

November 12, 2008

Suis Je Bovvered?



Catherine Tate实在是太有才华了!我第一次看到她是在《Doctor Who》2006圣诞特别篇里面,我对她还有些不以为然。后来在《Love and Other Disasters》里面看到她的客串也没什么特别的印象。一直到她成了第四季固定的Doctor的伴侣,我才慢慢喜欢上这位率真又搞笑、完全靠个性和人格魅力取胜的伴侣。一直到看到所有第四季,这位由Catherine Tate扮演的Donna Noble成为我心目中最喜欢最优的Doctor伴侣。

后来才知道Catherine Tate如此让人喜爱肯定不仅仅Noble这个成功案例,她在加盟《Doctor Who》以前自己有一档以她名字命名的喜剧小品秀叫做《The Catherine Tate Show》。这部秀从2004年开始一共有三季,每季有六集,为Catherine Tate赢得了无数英国电视界重量级的奖项。最近我好不容易从网上下下了这三季的“老剧”,看了以后实在是太过瘾了,好笑的不得了。每集大概半小时的时间内,是由一篇篇很简短的短剧组成一整集。Catherine Tate在其中扮演各种各样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不仅外形化妆完全不同,而且性格背景设定也截然不同,还各自有各自讲话的语气神态,有各自的招牌动作和口头禅。Catherine Tate把每一个都演得活灵活现,每次都让我忍不住要拍手叫好。

接下来介绍几个主要的Catherine Tate扮演的角色,从我最喜欢的Lauren Cooper说起。这位Lauren Cooper是一位嘴巴很硬的高中女生,常常在讲错话和吃了闭门羹的时候不肯承认,最爱的口头禅就是“Am I bovvered?”。然后不断重复,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而且故意冤枉别人把别人气到说不出话来。“Am I bovvered?”其实就是“Am I bothered?”的意思,此词在英国之红后来还被收录进入牛津词典。关于Lauren Cooper有好多段特别的,其中包括Lauren Cooper上法语课的那段,还有一些特辑,有Lauren Cooper与David Tennant的对话(特别搞笑),与Tony Blair的对话等等。我觉得第二好笑的角色是Derek Faye,Catherine Tate女扮男装扮演这个角色简直以假乱真。这位Derek Faye从一出场就显示出很多同性恋的迹象,但是旁人一旦戳穿他,他就会很惊奇很生气地说“How very dare you!”和“Oh dear, me dear, gay dear, no dear!”之类的指责的话,最后带着他的男友很戏剧化地离场。

还有就是我很喜欢的但是似乎只有在第一季出场的Information Woman,Catherine Tate扮演的这位在大商场信息询问中心工作的人往往以置身事外的角度来处理顾客简单的询问。比如有一次一位顾客在商场和自己的母亲走散了,于是到她那想要广播寻人,顾客问道:“Excuse me, I've lost my mother.”Catherine Tate却以为人家的母亲过世了,很关切的说道:“Oh I'm so sorry to hear that.”。还有一个以误会著称的角色Ally,她总是出现在聚会中,遇到陌生人时老是很无心而莫名地开玩笑,最终却好像变成自己在嘲笑别人的生理缺陷。更搞笑的就是Ally在这种超级尴尬的情况下还要硬生生地制造出可以让自己解围离开的借口。

这种好笑的角色实在是太多了,我一下子也总结不完,wikipedia也有一些总结可以参考。这些角色每个人每次出场都有一些固定的程序,也都会讲一些类似的话。《The Catherine Tate Show》里面的小品好笑的点有两层,一层就是每次这些性格突出的角色都会以自己特有的荒诞的行径行事,而另一层就是有时场景又会突破这一模式,这样的意外更好笑。比如Catherine Tate有一个角色叫做Kate,Kate很喜欢让自己的同事Ellen猜,猜的内容千奇百怪。而Ellen每一次都很不情愿猜,猜得很拖沓,直到被Kate央求的不行了才开口猜。但是猜的结果却是出乎情理的相差十万八千里,怎么也猜不准,这样一直连续猜一直到最后把双方的胃口都倒掉了。但是有一次Kate才刚开口想让Ellen猜,Ellen很利落得就说了一个数字而且就说准了,就把Kate气得发飙了,直接上去就泼水了。

啊呀,我说的那么废话还是无法让人领略好笑的玄妙之处,总之看了就知道了。网上有BT下载的。我买正版音像制品不多,只有在特别特别喜欢的情况下我才会出于支持的态度去买。但是《The Catherine Tate Show : Complete BBC Series 1-3 Box Set》的DVD我却买了,足以证明我对Catherine Tate的佩服和喜欢。另,这部剧的DVD在amazon.fr卖得超贵的,单季就要二三十欧,但是在amazon.co.uk卖得出奇的便宜,三季一起才卖15镑。这不买还对得起老天吗?

最后附几则在youtube上有的小品,有好多BBC贴的都放不过来:


Comic Relief - Catherine Tate & David Tennant


Catherine Tate Another Mum Sketch (里面还有Colin Morgan客串)

November 9, 2008

Oyakodon

我的拿手菜不多而且都很简单,能拿的出手的就那么几道,其中比较独特的就是肉饼子炖蛋和亲子丼。前者用我妈妈的话说就是“只能在家里自己吃吃的小菜”,但是令我很惊讶的是几乎我的所有的我在法国认识的外地同学都没有听说过这道菜,更不要说吃过了。所以肉饼子炖蛋就成了我的招牌菜,简单好吃。另一道亲子丼也有点说头,我是在去年夏天看《大小爱吃》学到这个菜的。光听名字可能不明白,其实丼就是盖浇饭的意思,而亲子二字取于原料,原料是鸡肉和鸡蛋,有点父母和孩子同时入锅的意思。这个名字有点意思,但是我也有同学光是听了这个名字就吃不下的。大概的做法就是鸡肉切块腌一下,然后下锅炒熟,再加入之前准备好的调味酒和水煮开,最后加入蛋液趁鸡蛋完全凝固之前出锅,铺在白饭上即可。教学视频可见youtube。这周六我和同学一起去Pyramides附近,那里有超多日本餐馆(还顺便吃到了久违的珍珠奶茶)。那里还有一家名叫京子的日本超市,里面都是卖日本的食物和原料,当然在丼一栏也少不了亲子丼。小小一盒亲子丼的调料价钱还不便宜呢。


关于亲子丼,我自己做了好多次,但是从来没有吃过外面餐馆里的,所以也不知道到底“正宗”的亲子丼究竟是什么样的。所以周六去吃日餐我就特别点了亲子丼。上面第一张图是我自己第一次做的亲子丼的照片(饭里面还多加了一块炸鸡腿),第二张就是在日餐馆里点的亲子丼。卖相我们就不谈了,主要还是在口感。我自己做那么多次我还是觉得第一次做的最好吃,因为唯有第一次我很及时的掌握了调味和火候,使得颜色不会太深而且鸡蛋还处于流质的状态。而周六在餐馆里吃的那个亲子丼,因为等了很久,所以应该还是现做的吧,虽然做出来的鸡块的确挺嫩的,但是鸡蛋却还是实实的。不知道是我的口味有偏差,还是这已经是正宗的亲子丼了。因为在我心目中鸡肉、鸡蛋和米饭应该是三者紧密联系一体的呀,以后我还是要继续寻找正宗亲子丼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