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8, 2009

新春看电影

新春佳节看电影看贺岁片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传统,特别是听说今年国内院线异常火爆,上海单张电影票价基本大概要80块左右,感觉比法国的还要贵了。我要感谢同学的UGC电影包月卡和网络大人,在最近的一个礼拜以来,我也看了不少电影,不过都是英美的电影。我突然发现今年这个奥斯卡前的档期的好电影还真不少,我看的这几部每一部我都有话要说,所以下面集中一一说。


按照时间顺序,我看的第一部是《Einstein and Eddington》,应该算是电视电影。我首先要承认我是冲着David Tennant才看这部片子的。在剧中David Tennant扮演的是帮助爱因斯坦实践证明理论的英国科学家爱丁顿,而扮演爱因斯坦的则是Andy Serkis。在电影中我第一次看到爱因斯坦出来,就把我对于这个角色的期待和胃口都倒光了。因为从第一眼起,我看到的就不是爱因斯坦,而是《Little Dorrit》里面那个讲英语满口法语腔的恶心的大恶人。Andy Serkis怎么就被设定了专门演这种讲蹩脚英语的欧洲大陆人了呢。

其实这部片子讲的故事很简单,想要传达的意义也很直白,即科学应该是没有国界的。这个道理对于英国的爱丁顿是这样,对于德国的爱因斯坦也是这样。但是为什么我看完整部片子,留下的印象对于爱丁顿都是好感,而对爱因斯坦都是厌恶呢?从爱因斯坦在孩子面前的故弄玄虚到抛弃妻子独自去沾花惹草,再到最后他被认可后,他的姘头马上又来讨好他的时候,爱因斯坦得意忘形的姿态,让我对这位传说中天才式的人物鄙视到极致。科学和国界是分开的,那科学是不是和一个人的品格也是分开的呢?事后我们来看这些没品的却为人类发展作出贡献的人物,应该站在怎样的立场呢?


第二天和朋友去电影院看了《Revolutionary Road》,虽然最近院线内好片不断,但是几乎没有花去我多少时间决定去看这部电影。原动力很明确,只有一个,那就是今年金球奖的双料影后Kate Winslet。而Kate Winslet和Leonardo DiCaprio那么多年后重聚首这一点,对我来说只是个小噱头罢了。

我用一句话概括这部《Revolutionary Road》的剧情,那就是“绝望主妇是如何炼成的”。这部片子最后让我看得心里很堵,因为实在是没有让我看到希望。一开始,你以为Wheeler这一对小夫妻很特别,会异想天开地立即计划搬去巴黎开始全新的生活,但是现实就是没有那么异想天开的顺利。Wheeler一家的故事讲完后,还有若干镜头去交待其他几家的情况。看到房产中介的丈夫关掉助听器的那一刻,让我意识到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关于Wheeler一家的,Wheeler一家所拥有的问题其实是被影片中所有的家庭共有的,只不过大家的出路不同而已。

紧接着的一天又去了一趟电影院,这次选择了比较轻松的Jim Carrey的《Yes Man》。这是我新春看的六部影片中最不值得一提的电影,却是唯一一部真正可以被归为“贺岁片”类型的电影。简单轻松,不需要动一点脑筋,嘻嘻哈哈进出电影院,没有一点点心理活动。女主角Zooey Deschanel在这部影片里角色的设定几乎和H2G2里面的一模一样,都是那种喜欢新奇未知冒险的少女。她的特殊的嗓音也太适合这类角色的性格了吧。


然后是《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我之前一直没有看这部电影,其实心里多少有一点点抵触的心态。抵触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因为我觉得一部科幻作品(特别是这种软科幻)被美国好莱坞改编以后,原来的味道就会变得面目全非。特别是这部《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还请到Brad Pitt和Cate Blanchett两大巨星联袂主演,估计角色设定要跟着演员走了。另一个原因是我知道这个剧的大概情节设定,讲的是主人公返老还童的故事,我觉得这样的人物太可怜了,肯定没有happy ending。

后来在王虹同学大力推荐和不断保证“故事不会太可怜”之下,我终于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是挺好看的,故事讲得很完整,最后一段也挺感人的。最让我大呼惊叹的是,好莱坞的化妆/电脑技术实在是太高明了。我在看的时候根本不会觉得别扭,但是回过头一想又觉得很神奇。后来,我又去wiki看了看原来那本小说的基本设定。小说和电影的设定区别之一就是,同样是身体从老到小,但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内涵也都是从老到小的,而电影中的主人公的内涵是和普通人一样从零开始慢慢成长的。电影的设定会让人觉得更容易接受,在不正常中还存在这正常的心灵发展,而不管是年轻还是年老的外型也只不过是个皮囊罢了。


今天下午我连看了两部电影,也都是今年奥斯卡提名的大赢家。先看的是《Milk》,看这部电影的名字对于剧情没有一点提示作用,但是看到字幕是QAF中文站做的,那就至少知道个剧情主题了。我的一句话观后感是:这是一部给人以力量的片子。

我第一次听到大意为“If you're hated, you're doing something right.”的说法的时候,我颇不明白。直到最近几年,我才慢慢懂这句话的意思。我来说说看我的理解。首先,我们做事情不应该是为了“讨别人喜欢”而做的,而是应该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这两者有时是统一的,而更多时候是对立的。如果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为之付诸实践,必然会影响到对立面的利益,自然就不会那么“受人欢迎”。所以,有的时候,不受所有人或者大多数人的欢迎,或许正是因为做了一件忠于自我的正确的事情。

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立场、承受他人异样的目光和仇视,这是需要力量的。我们的人生那么短,作为个体我们大可以得过且过。但是那些有力量的、愿意面对一切坚持自我的人,我特别佩服。这些人可能(也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但是好下场并不应该是我们评判一个人的标准。Milk在竞选时失败了两次三次,但是还是继续坚持自己的立场,并要坚持伸张少数群体的权利。这又让我想到了《最后一名》的Martin,我不笑他不自我掂量并且屡战屡败,反而我把他作为一个内心很有力量的榜样。

这部《Milk》里也有好多熟悉的面孔,我觉得都演得很好。在影片最后放那些人物在生活中原型的照片的时候,我惊叹怎么就能找到和原型长相气质均如此吻合的演员呀!比如顺利摆脱蜘蛛侠中贵公子套路并成功成为Gucci新代言的James Franco,还有本来还在《Dan in Real Life》里面演女儿现在在这部片子里扮演几乎是唯一的女性角色的Alison Pill等等,他们的表现都可圈可点。而主演Sean Penn,我是久闻大名,但是一直不知道他的代表作也没有看过一部他的作品。今年他和Brad Pitt角逐最佳男主角,我觉得就各自的作品而言,Sean Penn要比Brad Pitt出色好多。



今天看的另一部就是我千等万等法国却迟迟不肯上映的《The Reader》。我的期待度很高,满意度也很高。我要提前把我心目中的最佳女主角颁发给Kate Winslet,演的实在是太棒了。一个眼神就把意思都表达出来了,把我感动死了。整部电影看完,我人就像大病初愈一样,全身都快要虚脱了。剧烈的心理反应竟然带来了如此明显的生理反应,我还是第一次碰到。

心理加生理的双重虚脱,是因为这部作品抓的主题很准、很微妙、层次也很多。看完电影后,我意识到我之前一直念念不忘的“到底要不要为别人做决定”其实只是很小的一个点。这部作品有很多值得慢慢品味细细思考的点,我也没有全想好,现在写下来只怕语无伦次,还是等以后有机会我重读《生死朗读》的时候再写吧。另外再补一句,男主角的扮演得也很出色,年轻时代的David Kross和成年后的Ralph Fiennes的表演都让我眼睛一亮。

最后是排排坐,分果果。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入围的有《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Frost/Nixon》、《Milk》、《The Reader》和《Slumdog Millionaire》。《Frost/Nixon》对于我这个历史加政治双白痴而言毫无吸引力,《Slumdog Millionaire》虽然好评如潮,但是我根深蒂固的对于印度的厌恶让我一再拒绝观看(评论)印度题材电影。其他三部我都看了,毫无悬念地,我要把最佳影片颁给《The Reader》。最佳男主角是《Milk》的Sean Penn,最佳女主角是《The Reader》的Kate Winslet。Kate Winslet,你的春天又要来啦!

3 comments:

kate said...

啊不知何时起所有的媒体把革命之路和朗读者放在一起说的时候我就感觉我会喜欢前者而不是后者。。。俺不喜欢KW的老公的风格^^

啊更加期待朗读者了……不确切知道你说的感觉,不过我怀疑和当初我看Quills之后相似呢……

爱因斯坦和爱丁顿……还在努力拖中……

Anonymous said...

其实阿三这部片真的非常劲的。把它看成印度人演的《猜火车》就好啦,导演的手法实在太厉害了……

本杰明巴顿这部片,我觉得就是制作水平和故事框架还可以,电影拍的太平淡了。要我说还不如被刷下去的《老爷车》和《虐童疑云》

Einstein and Eddington很久前看过了,little dorrit里的变态杀人犯跑到这里演科学家,有点心理落差……(虽然这个科学家也满癫狂的)

Anonymous said...

革命之路看完有点黯然,去豆瓣,有人说结婚的人不能看,没结婚的人更不能看,我倒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