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主人公拉维尔斯坦的原型就是美国学者艾伦·布卢姆(Allan Bloom),著有《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似乎本身就是一个哲学家。而这本书里的人物一言一行似乎就是艾伦·布卢姆的翻版,与其说书中的内容是作者在回忆,倒不如说是在记录以艾伦·布卢姆为中心的生活状态,艾伦·布卢姆对事物的独有的看法。在我看的过程中以及看完以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这就是拥有超群智慧的哲学家了?怎么就是这么一个一点也不懂得谦逊也不让人觉得儒雅的大俗人呢?衣服要穿好的却邋遢得要命,家用电器要用最新最好的也不讲究环保。这么一个应该是成为楷模的人物却一点也让我喜欢不起来,简直太不可爱了。我以前一直觉得,随着智商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应该是越来越谦虚的、越来越有涵养的。但是最近我却发现好多人,好多所谓的天才或者成功人士,反而只是仗着自己的聪明或者一技之长,无限量地发展自己令人厌恶的粗俗性格。这让我本来“智商是与令人厌恶程度是成反比”的想法一下子破灭了,也让我渐渐做好心理准备去遇见那些“很聪明或者很成功的烂人”。
不过既然这本书其实不是讲故事的,那我再在这里不断强调这个天才可不可爱也实在没什么意义,因为关键不在于天才的性格怎么样,而是天才是如何厉害的。具体我也总结不来,乱七八糟的拉维尔斯坦的各种看法看了一大堆,但是没看出个系统的所以然来。所以最后还是引用叶沙在节目中的小总结吧。
第一遍看的时候:讨厌里头所有的人,但是喜欢这本书。我喜欢听聪明人说话。他们的话语当中百分之七八十我能懂,或者我以为我懂;有一二十我完全不明白,但是懒得去查,到底那句话谁说的,前因后果怎么回事——我想算了。我更愿意跟上他,假装自己是能懂的,听他说下去说下去。我听的正津津有味呢——扑哧——这个故事说完了。
第二次阅读的时候:我觉得好像这个作者索尔·贝娄是在俯瞰以往的生活,就好像我们看自己的生活。因为虽然角度是俯瞰,但是底下是那个我很熟悉的房间,那是我的卧室、我的家、我的朋友、我的生活、我所做的事情,所以他看的很清晰。他写的时候带一点点调侃,但是这种调侃是朋友间的,是喜欢的人——就像我们再怎么样尖锐地自我批评,毕竟那是对自己,不会痛下杀手——带着那样的一种温暖在调侃。所以他写的人再丑陋还是有点亲切。
那些人我还是不喜欢,包括齐克,我也不喜欢。但是我必需承认我比不上他们,比不上的那一部份肯定是我喜欢的部份。就是,当他变成一个实在的人的时候,他大概是很讨厌的,但是他所拥有的东西,其实也不是他自己的吧,也是他学来的。我们要学他怎么学,而他肯定不教。
哲学的生活方式像拉维尔斯坦那那样来对待自己的疾病、对待自己的最后时刻、包括他会那样与齐克谈论,这一切的一切所描绘的,我们可以简单的称之为“他们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就是我所说的哲学的生活方式。
要解释哲学的生活方式要分几个层次。
首先,我们一般所说的哲学。那是中学里头就讲的,哲学是所有学科的总和。这是我们中国人最普遍接受的定义,但这个定义是个伪命题,是句废话。
哲学还有一个解释,就是要把它分成西方哲学(这里头有个系统)、东方哲学(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古代的哲学)。这两大块又可以细分,有很多不同的流派。我们比较熟悉的大家都会讲的那些词,比如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诸如此类。用流派来分,好像我们讲的这个东西就叫哲学。
还有人觉得不应该这样来讲流派,而是应该说哲学是人类对自身的存在、对自然认知的一种记录,是人类智慧的记录。也就是说我们不要去细分那许许多多的流派,但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我们的智慧达到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时代,我们达到的智慧的最高点的这个思想记录下来的东西就叫哲学。我们要学的就是那个记录,这也是一种说法。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多说的哲学全部都在讲文字,或者说在讲概念,总之那是一个跟我们个人无关的东西。
还有一个说法,哲学这个词是一个外文词汇,原本的意思就是“爱智慧”,哲学就是对智慧的爱。接下来就要讨论什么是智慧。智慧首先要区别于知识,智慧是人本的一种概念,而知识似乎是客观的一种概念。也就是说,其实智慧是一个对象,哲学是对这个对象做一个作用。这个作用也已经被规定了,那就是“爱”。可这个话也等于没有讲,因为这个对象是什么也讲不清,所说的爱是什么也讲不清。
最后,布卢姆的老师里尔·施特劳斯说了一句话,把所有这些讨论全部都涤荡一净。他说:“哲学是没有的。”因为我们所谓的哲学压根是没有的,所以不需要在那些层面上做任何讨论。
然而一种区别于世俗的生活方式是存在着的。有许许多多在历史上被称为哲学家、思想家的人,他们留下的很多观念、很多智慧的火花到今天还被人们反复地讨论,还激发着更多的人内心能够拥有更多通透的感觉、也可能有新的发现。而这些人他们到底想了什么、最终被文字记录下了什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透过点滴文字记录或多或少地还原一下那个人当时到底是怎么过日子的、怎么跟人打交道的、他关心什么、他放弃了什么、他身边簇拥了什么、以至于他最后文字记载留下了什么,包括有些人留下了名字,居然没有一个文字留下来,这种人好像古今中外也不是少数,还是有那么几个的。有的人写下了很多很多,有的人一个字也不写下来,有的人比如我们的孔子“述而不作”,你说他写了还是没有写。这一切在讲述的就是生活方式。那些历史上留下的最聪明的人的生活方式,我们称之为哲学的生活方式。那许许多多的聪明人生活方式的点滴投影很可能可以在这本《拉维尔斯坦》当中找到。
拉维尔斯坦
[美]索尔·贝娄(Saul Bellow)
胡苏晓(译)
978780657815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