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30, 2009

搬家

由于blogspot/blogger在国内被封,此博客搬回至:

http://yann2005.ycool.com

May 9, 2009

科幻世界·译文版 2009.02

镀金锁链(The Gilded Chain)
[美]戴夫·邓肯(Dave Duncan)
陈岳辰(译)

上帝的大衣
[美]凯文·布洛克米尔
周辉(译)

特价《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at Special Bargain Rates)
[美]斯蒂芬·金(Stephen King)
陆恒(译)

寻找匍匐查理(The Quest for Creeping Charlie)
[加拿大]詹姆斯·鲍威尔(James Powell)
吴辰(译)

劫后余生
[澳大利亚]加思·尼克斯(Garth Nix)
袁枫(译)

说实话,我对2009年第2期这一期的《科幻世界·译文版》非常失望,差点连这篇读后感都不高兴写了。首当其冲的长篇《镀金锁链》,长篇是这本杂志的重头,因为它占据了杂志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比例。但是这部《镀金锁链》怎么看怎么都不符合我的胃口。外国的武打小说怎么就被归在了奇幻小说挂了呢?与之类似的《劫后余生》,一开始似乎还挺有意思的,到后面越来越冗长。总之这两篇我都没办法看完。另,我网上查到的资料,戴夫·邓肯似乎是生在苏格兰长在苏格兰后来搬去加拿大现在也还生活在加拿大的加拿大人吧,为什么杂志封面还说他是美国作家?

其他的几个短篇,《寻找匍匐查理》还算可以;《上帝的大衣》的构想是外国(伪)中餐馆的幸运小饼,我觉得是那种欧美人看起来有点意思,但是中国人一看就会觉得很拙劣的点;当下畅销作家斯蒂芬·金的那篇把我弄得更是一头雾水,为什么偏偏是《纽约时报》呢,这和文章前面99%看不出什么必然的联系呀。

May 5, 2009

晃颠艾柯

很难想象《带着鲑鱼去旅行》是和《波多里诺》是同一个作家写的,我最近一连看了好多国外的耍嘴皮子的幽默短文,看得最轻松地要属艾柯(Umberto Eco)的这本短文集《带着鲑鱼去旅行》。主要就是因为这本书里面每一篇都很短很短,看起来翻得又快,所以完全是在出门路上看,一两天就看完了。

这种外国的幽默专栏文章,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其实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有的文章写的时候离现在已经有段年月了,好多题材现在看来有点老掉牙。比如有评论传真机的。第二个就是有时笑点会和外国的民俗文化搭界,俏皮话什么的会用文字游戏,基本上这些好笑的地方很难触碰到我们。但是这本《带着鲑鱼去旅行》好在其译者之一的殳俏,被豆瓣网友誉为“创作型翻译家”,这位译者很会加入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元素。本来可能不管怎么直译读者都不可能看懂的地方,随便加入几句中国的土话,那个好笑的意思就出来了。更绝的是,很容易看出来这位殳俏似乎还是上海人,“相约星期六,有情就牵手”还有“晃颠”这样的语句恐怕是只有上海人才懂的笑点吧。




带着鲑鱼去旅行
[意]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
殳俏/马淑艳(译)
9787563349197

April 24, 2009

恋情的终结

可能是因为先听了节目的作品讨论再去看的这本格雷厄姆·格林的《恋情的终结》,我从头到尾都对三位主人公有着很鲜明的好恶判断。简单来说,对第一人称的莫里斯是负面的,对萨拉和亨利是正面的,特别是对亨利是很有好感的。撇开三角恋情不谈,这似乎是一个讲感情和信仰冲突的故事。信仰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恋情的终结
The End of the Affair
[英]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
柯平(译)
9787544706711

April 22, 2009

天才麻将少女


日本动漫画的主题真的是无所不有,把所有可以用的运动项目都做过主题了,下棋、煮饭什么的都开发过了,现在终于轮到“麻将”这一主题了。《咲 -Saki-》是从2006年一直连载到现在的日本漫画作品,今年春季被电视化,现在每周深夜播出。台湾译作《天才麻将少女》,这部动画的主人公叫宫永咲,讲的自然就是某高中麻将社(想要参加全国大赛)的故事。

既然是麻将主题,我当然不能错过。撇开中国麻将和日本麻将的区别不谈,大致还是能看懂日本麻将的。至于日本麻将的记番算分方法,以前在玩电动游戏的时候,多少也有一点接触。不过这部动画好看之处并不在于麻将天才有多有实力,而在于这是一部很认真的作品,一部把麻将能当回事的作品。把一局麻将里似乎很简单很纯粹的思考行为,用一些很专业很夸张的语气讲出来。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和口才,以及他们对待麻将的热情态度。下面举个例子,用这种语气不管讲什么,都会让人会心一笑加热血沸腾吧。

要胡70符2番的牌需要靠运气,而且还是

能够支配这个空间的超乎常人的运气

另外,开头的时候讲的是宫永咲第一次见到原村和,看看别人再看看自己,就是很典型的峰女壁女相遇的桥段。总之,里面人物都很典型化,举止行为性格爱好都很单一化,都比较单薄。但是看着这样的作品,就是一点也不累,而且很有意思呢。很想一直看着她们打入全国总决赛,就像《灌篮高手》和《棒球英豪》那样一步一步的进阶。我怎么到现在还会被这种少年励志热血动漫画所吸引呢?就独此一部,下不为例。

April 21, 2009

科幻世界·译文版 2009.01

我觉得我对于科幻作品的爱好开发着实算是比较晚,一般应该是人家十几岁小男孩热情科幻然后一直陪伴成长为宅男的套路到我身上直到最近才渐渐开发起来。所以嘴巴上说喜欢科幻作品,但真正看过的科幻小说,特别是大师级的一长卷一长卷的我几乎没看过。以前没条件,但是我一回到上海后在第一个礼拜里就在网上订了一整年的《科幻世界·译文版》。又便宜又是送货上门,而且把2009年前面四期的全都一起送来了,我最近在家就在慢慢一本一本地看。我觉得《科幻世界·译文版》实在是太超值了,里面几乎没什么广告,实实在在的一个长篇加几个中短篇,而且都是国外的名家名作。随便那一本光是那篇长篇其实就等于一本书了,就值回票价了。以后的计划就是要坚持看下去,一个月看一期,写一期整体的观后感。下面就先说2009年第1期的《科幻世界·译文版》。

纪元的终结(End of an Era)
[加拿大]罗伯特·J·索耶(Robert J. Sawyer)
尚晓华/袁枫(译)

光看这个标题和首页插画的时候,很明显一看就是讲恐龙的故事,所谓的纪元的终结自然应该就是讲恐龙的毁灭了。但是这篇小说非常有野心:你以为这只是一个讲恐龙的故事吧,原来它还包含时间旅行的元素;再看下去,里面竟然还有外星人的元素;原以为这个故事就这样了吧,看到最后原来这都只是一场虚幻,都只是一场来自平行世界的日记。所以,一个以恐龙灭绝为幌子的小说,包含了恐龙、时间旅行、外星人、平行世界那么多的科幻元素。每当你以为作者的写作手法已经被你看透了,作者突然之间就调出一种新的并且之前也已经很好铺垫的元素来让你持续意想不到。

在wikipedia看到,原来这位加拿大的科幻作家还很年轻,今年50岁都没到。而他写这篇《纪元的终结》的时候也才初出茅庐,才三十岁出头。作为一个星云奖和雨果奖的双料得主,可能他之后的作品会更成熟更精彩吧。另外,这位这家的作品《Flash Forward》已经被决定电视化,似乎是由HBO和ABC联合制作,现在正在制作阶段,我猜应该会赶上下一年度的春季档吧。参与演出的有Jack Davenport、Joseph Fiennes、John Cho和Sonya Walger等,所以严重期待中,被列为必看列表。

亿万个世界(A Billion Eves)
[美]罗伯特·里德(Robert Reed)
王小亮(译)

预见者(The Visionaries)
[美]罗伯特·里德(Robert Reed)
伍思明(译)

这两篇都是同一个作家罗伯特·里德(Robert Reed)的作品,被SFW誉为“短篇王”。在2007年,他就是凭借着这部《亿万个世界》获得了当年的雨果奖的Best Novella(这个应该算是最佳中长篇吧)。说起2007年的雨果奖,当年我还专门找来几大类别的候选作品看过几篇,印象中原来这篇《亿万个世界》我之前也看过第一章。但是这次完整的看下来才发觉,原来作品的整体故事和第一章千差万别,几乎就是脱离的。

这篇《亿万个世界》的故事背景设定是,发明了一种空间撕裂机,借助这种机器,人们可以离开已经饱和状态的现有世界,一部分人去到一个新的未知的新的平行世界去发展生活。看完整篇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人类实在是太年轻了。“年轻”还算是褒义词,我的意思是太“初级”了、太“有待进化”了。我小的时候总是觉得世界如此太平,全是靠有各大国家的领导在支撑着,这些伟人们如此博学全知使得世界可以没有问题地继续延续。后来我才发觉,其实人类发展历史才那么短,自身的局限性大得一塌糊涂,“把某一位或者某一些人物当作时代的全能救世主”的想法实在是太天真、太缺乏对现实的判断了。现在,谁敢来说他是能力超强的,可以胜任某个团体或者国家的大任的,实在是太自大无耻了。从《Criminal Minds》里面听来一句名人名言,一直想记下来,正配合这篇《亿万个世界》说了:“Whoever undertakes to set himself up as judge in the field of truth and knowledge is shipwrecked by the laughter of the gods.”,爱因斯坦如是说。我说不要说是落成上帝的笑柄了,根本就是所有人的笑柄。

后面那篇《预见者》的设定我也喜欢,说是小说家笔下的主人公其实是真实存在于未来的,小说家之所以一直有灵感写出主人公的故事,是因为天生和这位未来的主人公有一种精神上的联系。这样的情况我还从来没有想到过,还挺好玩的。

塞格里纪事(The Matter of Seggri)
[美]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Kroeber Le Guin)
袁枫(译)

这是我一年以来,接触的第三部Le Guin的作品了(怎么不把她的中文译名统一一下?勒古恩,勒奎恩,勒吉恩,弄得人头都晕了)。之前的《黑暗的左手》帮她同时赢得了星云奖和雨果奖双料奖,我最近看的《变化的位面》我也是喜欢得一塌糊涂。这篇《塞格里纪事》是一部短篇,故事背景设定和《黑暗的左手》一样都属于伊库盟(Ekumen)系列。引用wikipedia的解释:“数百万年前,在银河系中曾经有一个盛极一时的瀚星文明。瀚星人利用基因改造技术创造具有各种不同特征的人种,分送往数十个环境互异的星球上,范围遍及数百光年,其目的可能是为了殖民,也可能是一项野心庞大的实验。后来瀚星文明突然急遽衰退,人员撤离各星球,留下改造后的人种自生自灭,其中有些发展兴盛,有些因星球环境恶化而挣扎求存,有些则不幸灭绝。日后瀚星文明重新复苏,为过去的所作所为感到歉疚,而开始派遣使者前往各星球,试图重新建立起各星系人类间的交流网络,其具体形式即为星际联盟~~伊库盟。”

其实说白了,就是某个外星的故事。外星球上的生物其实和人类的基本形态差别不是很大,但是从某些质的根源方面又有着巨大的差异。比如《黑暗的左手》中的格森人是双性同体,而《塞格里纪事》中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在塞格里星球上,女性占绝大部分,她们拥有工作、学习、家庭等一切权利,整个社会都是由她们支撑起来的;而在那个星球上的男性很少很少,没有权利读书工作,生来的命运只有一条,就是作为女性发泄以及为女性提供精子的工具。所谓的爱情,根本不存在于男女之间。说到结婚,正常意识想到的就是两个女性组成家庭,共同养育孩子。男性,完全只是处于低级地位的工具。

一来,这似乎是我们近代社会状态的一种对面。重男轻女以及女性地位低下的实际情况的确在某些地方依旧存在。二来,又让我想到了我们《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女儿国里面的女人们想生孩子了就去和某条河的河水,而塞格里上的男性对于女性而言只不过是河水罢了。而勒古恩就是最擅长于这种关于讨论两性微妙差别的了。在这篇《塞格里纪事》的最后,那个星球上的男性终于有反抗了,但是反抗的代价和后果却依然是惨重和难以承担的。我们也一样,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April 20, 2009

补J-POP

不知不觉我已经很久没有在博客中说平时听的音乐的事情了,所以今天一鼓作气把进半年来我听的J-POP整理点评一下。先说几个一句话点评的专辑。YUI的《MY SHORT STORIES》,一如既往的风格,略显平淡。宇多田光的《This Is The One》,似乎是她纯粹意义上的第一张全英文专辑,可能是为了进军美国乐坛,里面不乏好几首挺好听的。倖田來未的《TRICK》,也是一张整体上不错的专辑,宣传攻势似乎没有以前的重了,令人喜爱程度也似乎有所减弱。另外,我最近还听了倖田來未和她妹妹misono联手出的单曲专辑《It's all Love!》,两人合唱的主打曲还可以,但是她妹妹独唱的歌曲让我无语了。这也太难听了吧,还是就是新一代的新风格?


接下来就是最近由我评出来了2008年度日本最佳专辑──Mr. Children的《SUPERMARKET FANTASY》。我本来对Mr. Children不怎么热衷的,在我脑海里印象是“步入中年的boy band”。直到后来听到他们的《くるみ 》和《GIFT》等歌曲,特别是他们的词,让我对他们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所以去年年末Mr. Children出新专辑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听了。但是当时的感觉是虽然有几首比较出挑的歌曲,但是总的来说感觉比较一般。毕竟中年男人的嗓音很难让人有想要跟着音乐摆动的频率。但是最近我回过头去重新听近半年来的音乐,这张《SUPERMARKET FANTASY》却成为了我最喜欢的,觉得最耐听的,每一首歌都是优等的一张专辑。有时烦的时候,我经常一首歌听不到几十秒就要按下一首。而即使是这种时候,《SUPERMARKET FANTASY》还是能让我从头到尾完完整整地听完。我觉得这都要取决于Mr. Children的嗓音,没什么攻击性也没什么花腔,但是有一种让人很信任的能够让人觉得安心的调调,在这种沉稳的调调中还存有一股热血的冲击力。所以这张专辑我不知道该重点推荐哪几首,总之里面每一首我都推荐,确切来说这张专辑五颗星一起推荐


然后是我看《续 夏目友人帐》认识,也就是唱《续 夏目友人帐》片尾曲的高鈴。光说高鈴这个名字容易让人一位是一位女歌手,其实他们是一对男女组合,只不过其中只有那个女歌手发声音而已。今年二月下旬的时候他们出了最新的专辑《ヒビノウタ》,也是他们的第三张专辑。而之前我在网上搜索高鈴的信息寥寥无几,正碰着他们新专辑的发行,我有幸一下子把他们迄今为止的三张专辑一下子都下载到了,其他两张分别为《いろどおり》和《五月のせいにして》。 我本来说过一句有点偏颇的评论,说正是主唱不那么完美的嗓音成就了《续 夏目友人帐》片尾曲《爱してる》的质朴,所以让人感到真实和感动。其实高鈴走的一直就是温暖的知性舒缓曲风,在听了一些他们的其他歌曲后,我也没觉得女主唱有任何的嗓音上的缺陷。反倒是我发觉了好几首我喜欢的歌,主要还是集中在他们的最近的一张专辑里。我喜欢并推荐的有当仁不让的《愛してる》、有点迷幻而舒坦的《四角い部屋の迷路》、简单诉说的《すこしずつ》和终于有点节奏感的《アーチ》。


最后说说太会赚钱的m-flo。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m-flo出了号称love系列终结的精选集《Award SuperNova -Loves Best-》,那张专辑虽然都在靠老歌赚新钱,但是好歹里面也算是首首经典所以也就算了。从那之后,我就一直在等待,还时不时上他们的官网看看有什么新的动态。谁知怎么等了近一年没有任何新歌,甚至没有一张新的单曲,现在竟然出来一张《m-flo inside-WORKS BEST III》。在这张双CD专辑中,第一张CD顾名思义地包含了一些有m-flo参与创作制作的其他歌手的作品,而第二张CD则是赤裸裸地用remix以前的经典作品来充数赚钱。唉,我也只好默默忍耐,然后继续重温m-flo的旧作,期待他们新作的诞生。

另外,最近Rie Fu的新专辑《Urban Romantic》里的主打歌曲《Romantic》是由m-flo中的一员制作的,风格的确也很m-flo。我看很多网友评论说不喜欢Rie Fu的转型,更怀念Rie Fu以前《Life is Like a Boat》的风格。但是我反倒是觉得Rie Fu的新专辑很好听啊,而且要比她以前的那张同名专辑还让我喜欢。新专辑更有时代性,更有活力。我特别喜欢新专辑里的《She Can't Say No ~ノーと言えない女~》这首歌。

April 15, 2009

又读布莱森

其实在上海译文出版之前,已经有深圳的海天出版社出版过一个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的《悄胡子逛世界》系列。回上海后去图书馆就看到了这一系列中的一本《哈!小不列颠》(Notes from a Small Island),于是就借回来看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却没有之前看他另两本书的时候感觉轻松搞笑。不过总的来说,还是可以看看。没什么大的感想,有几段小的摘抄。

依我之见,我们有三个永远不可能不快乐的理由。
第一,你生下来了。
第二,你是活着的。
第三,你有吃不完的东西,活在太平盛世,而且《在老橡树上绑一根黄丝带》再也不会是第一名畅销曲了。(p.119)

过去二十年里情势的逆转程度真是教我吃惊。从前生活在英国总有股说不出的高贵感觉。单只是活在这里、工作、纳税、赶搭班次不多的巴士,做个即使不是杰出至少还是正经的人士,你就会觉得自己为了一个高贵的企业略尽绵薄。因为这个企业是个充满同情及善意的社会,全体百姓享有医疗保健,有像样的大众运输系统、充满智慧的电视节目、一视同仁的社会福利及其他种种。我不知道你怎么想,不过我一向相当骄傲自己是其中一分子,尤其是你不必真正去“做”什么事──用不着去捐血、去买公债或是特意去做什么──才能感到自己是个尽了心力的一分子。但是现在不管你做什么,到头来你都会充满罪恶感。到乡间走走,就会提醒你,你罪无可恕地增加了国家公园的拥挤和脆弱山丘上步道的侵蚀。要搭卧铺到“苏格兰高地”或搭“塞图-卡利梭”线火车,或在星期天想从兰迪德诺搭巴士到布莱奈,你就会开始觉得自己奸诈又变态,因为你知道这些交通服务需要昂贵的维持费用。开车兜风、找工作、找地方住,你做的不过是占据宝贵的空间和时间。至于所需要的医疗照顾──你怎么这么狠心又自私呀(“我们是可以治疗你的脚趾甲内翻的,史密斯先生,不过那就表示说我们要拔掉一个小孩子的呼吸器管子了。”)?(p.222)

是这样子的,长时间的单独旅行会以不同方式影响到人。你倒一个陌生的地方,这里你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要去,再加上脑袋也不太常用,这是件很不自然的事,时间久了你就会有点疯狂。我常常看到别人有这种状况。有些独自旅行的人会开始自言自语:是一种静静的喃喃交谈声,他们一位别人不会注意到。有些人拼命想和陌生人在一起,在商店柜台跟人聊天,待了长得教人不舒服的时间以后才好不容易离开。有些人变成贪得无厌、着了魔似的观光客,带着一本旅游指南从一个景点到一个景点,进行要看遍每个地方的孤独探索。(p.292-293)




哈!小不列颠
Notes from a Small Island
[美]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
张琰(译)
978780654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