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12, 2009

Doctor Who S04E15 "Planet of the Dead" 中文recap加个人感想


下面是《Doctor Who》S04E15(2009 Easter special)《Planet of the Dead》的中文recap,完整剧透,请三思而后看。

=========================== Recap ===========================

Christina是一名飞天女盗,这天晚上她刚从博物馆偷到一个价值连城的古董,勉强从博物馆逃出来,却发觉警察已经从各路赶过来想要缉捕她。情急之下,Christina随便上了一辆200路双层巴士。车门刚要关上,上来了最后一位乘客,那就是我们的Doctor。于是警察在后面追,巴士在前面开。在经过一个隧道的时候,巴士竟然突然之间消失了,而这辆巴士载着车上的所有乘客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满眼都是沙漠的地方。


警察看得莫名其妙,怎么也想不通,于是叫来了这方面的专家小红帽UNIT(为什么不叫Torchwood呢?)。原来是出于某种原因,在这个隧道里产生了一个虫洞。200路巴士就是通过这个虫洞到了远在宇宙另一边的一个星球。200路巴士里的乘客包括冲动的只身穿虫洞而被烧死的司机、两名年轻人、一名家庭妇女、一对夫妇(其中的妻子有点预言的特异功能),还有挺身而出成为领袖的Christina。现在想要回到地球,唯一的办法就是乘坐这辆已经废了的巴士穿过虫洞。


其他人留在车里,Doctor和他的新伴侣Christina便外出考察。路上碰到两个类似苍蝇的外星人,帮助他们了解的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这个星球原本还是欣欣向荣的,但是被很多很多长得像某种海生物的外星生物占领了。这些外星生物把整个星球摧毁成了沙子,然后他们不断加速围绕星球飞行,以此来创造虫洞,然后通过虫洞到下一个星球摧毁。眼看着这些外星生物正朝着虫洞飞行,试图要到地球做下一步的侵蚀,Doctor和Christina成功地获取了苍蝇外星人飞船的原动机,安装在了200路巴士里。


由此,Doctor终于可以开启巴士,空中飞行带着所有的乘客回到了地球。在地球这边,也有小红帽UNIT的帮助。UNIT的天才geek在Doctor的指导下,及时地关闭了虫洞,而UNIT其他的火力也成功地消灭了所以随着巴士归来而带来的潜在威胁。冒险历程告一段落,Christina觉得自己和Doctor一拍即合,主动提出接下来吆喝Doctor一起冒险。Doctor却拒绝了,原因是他觉得他之前的那些伴侣都没有好的结果。最后Doctor回到他的Tardis,Christina则飞起那辆200路巴士继续属于她自己的冒险。

=========================== 小感想 ===========================
200路双层巴士,非常的英国,这200路据说还意味着这是《Doctor Who》有史以来的第200个故事。本集是由Russell T Davies和Gareth Roberts共同创作的。前者不用多说了。后者是第四季我觉得相当出彩的一集《The Unicorn and the Wasp》的编剧。但是说实话,这个复活节的特辑的故事还挺让我失望的。没有用到Tardis,没有什么让人拍案叫绝的悬念设计,感觉就是一个普通到不行的冒险故事。还有最后的一吻,太cliché了,我原来期待的可不止如此。中间一如既往地穿插了一点笑点,包括Doctor的交通卡、墨镜等。唉,没有了Donna,Doctor没有以前那么好笑了呀。

April 10, 2009

United States of Tara

刚开播的时候,我就对《United States of Tara》很感兴趣,当初只不过是被其新颖的主题所吸引,也没什么大发感慨,只是随便配着Dexter说了说其主题的良苦用心。到现在第一季短短的12集已经播完了,我觉得这是本年度最佳新剧。

简单的剧情介绍:Tara具有多重人格,包括16岁的反叛少女T、中规中矩的家庭主妇Alice、故作粗俗的男人Buck、原生态动物性Gimme。周旋于那么多分身之中,Tara还是想维持本身并试图和家人共同克服难关重获自我。她的家人有她的好老公、一个女儿一个儿子、还有一个妹妹。一开始最让我惊讶的是,Tara的家人们对Tara如此特殊的情况的包容度之大。就算突然之间Tara不再是Tara了,大家还都能够保持正常的态度,没有人会为此大哭大闹或是心中不快。也就是这一基点,使得Tara想要去直面自己的问题,有支持有勇气去面对过去发生的可能导致她多重人格的事故。

这部戏好看之处,我觉得在于它的情节紧凑但不夸张,每个人物线索清晰而且各有看头。而且这是一部美国少有的每集才二十几分钟的剧集,所以每次我看得还意犹未尽就已经结束了。期待下一季吧,其实Showtime的边缘题材总会给人带来惊喜。另,此剧的片头和片头曲还挺有意思的。第一季最后一集的结尾的歌《Love of the Loveless》好像被Showtime的其他剧集也用过,经济大环境不好,这样也能节约成本?

April 9, 2009

“想做的事”和“能做的事”

看这部《Door To Door》,本来是冲着二宫和也去的。自从看了《流星の绊》后,对二宫和也非常有好感,但是后来去看他以前主演的其他日剧,例如《日本派》或是《贫穷贵公子》,却非常没有感觉。因为我觉得长成二宫和也这样子,随便一摆就是像小狗一样可怜的表情,实在不适合演很花哨的角色。在这部《Door To Door》中,二宫和也扮演的是一名患有残疾的儿子,演技和扮相都正好是二宫和也的路。另外,这还是一个求职的故事,我也想看看,好激励我的求职之路。

为了正面思考,我不想谈这个故事如何老套或是如何很容易被人猜到埋下的伏笔,还是说说观后的收获。“想做的事”跟“能做的事”是不同的。这是本片一开头出现的第一个“父亲的名言”。剧中出现了很多“父亲的名言”,但是只有这一句是一直穿插重复出现的。而且这句话还在临近结尾的时候被推翻了,主人公说:“‘想做的事’跟‘能做的事’不一定不同。”我觉得这部片子固然催泪和励志,但就是对于这句话的处理使整部片子有了一种提升。

有一次有一名将要毕业的听众打电话给叶沙咨询就业心态问题,叶沙说关键是要摆脱学生心态,就是说在求职就业的时候先问自己能做什么。所以说,“想做的事”跟“能做的事”是不同的,这句话很对。与此同时,“想做的事”跟“能做的事”不一定不同,这句话也对。但是前面那句话每个人都应该说,后面那句话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说的,必须是切身真正经历并理解前面那句话之后才有资格说的。

PS:我这个观后感实在是写得太干了,只做鞭策自己之用。

March 30, 2009

Merci

最后一晚,思绪很杂,但是最多最强烈的就是感觉有满腔的感谢要对所有在法国认识的这些好朋友们说。借用《续 夏目友人帐》里面的一句台词:“感觉来到这里以后,就一直在索取。我也能成为对别人有些帮助的人吗?”希望在人生下一个阶段的我能够成为一个对别人有些帮助的人吧。

重贴黑塞的《阶段》,自勉也互勉。

阶段

如同鲜花凋萎,青春会变老,
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曾鲜花怒放,
每一智慧,每一德行都曾闪耀光彩,
却不能够永恒存在。
我们的心必须听从生命的召唤,
时刻准备送旧迎新,
毫不哀伤地勇敢奉献自己,
为了另一项全新职责。
每一种开端都蕴含魔术力量,
它将保护我们,帮助我们生存。

我们快活地穿越一个又一个空间,
我们决不囿于哪一种乡土观念,
宇宙精神使我们不受拘束,
它鼓舞我们向上攀登,向远处前行。
当我们的生命旅程稍稍安定 ,
舒适生活便使意志松懈,
唯有时刻准备启程的人,
才能够克服懒惰的习性。

也许在我们临终时刻,
还会被送进全新的领域,
生活的召唤真正永无穷尽……
来吧,我的心,让我们快活告别!

March 17, 2009

变化的位面

《变化的位面》(Changing Planes)是继《黑暗的左手》之后我看的第二本厄休拉·勒奎恩(Ursula K. Le Guin)的书。虽然说作者在科幻界名声在外,但是一来我没有看过吉卜力工作室的改编她的作品的《地海传说》(据说只是宫崎骏儿子的失败之作),二来我在读《黑暗的左手》的时候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醍醐灌顶的感悟。但是当我在看这本《变化的位面》的时候,我觉得厄休拉·勒奎恩实在是太棒了!

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这本书标题的“位面”其实简单来说指的就是平行世界。书中的第一篇小短文就先解释了一下位面的意思。说是在我们的世界里,在机场等飞机的时候常常会遇到飞机晚点不知道多少时间、甚至航班莫名延迟或者取消的情况,导致大量的旅客逗留在机场无所事事。于是有一个人发明了一种手势,只要一做这个手势就能使旅客突然之间到达另一位面,在另一个位面待一会再回来正好可以赶上要赶的飞机。这些位面可以说是我们的平行世界,但是与我们的世界差异性很大。所以与其说别的位面是在另一个平行世界,说是在另一个外星球更为直观。这本《变化的位面》是一部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短篇集,因为其中分15篇说了15个完全不同位面。

讲那么零散而没有延续性的短篇,我本来的期待值只要有一两个好看的我就满足了。但是这15个位面每一篇我都很喜欢,而且每一篇都很会抓视角,各篇都耐人寻味又激人思考。每一篇都给我了很大的启发,如果要我好好花时间,每一篇我都能联想出一大堆的读后感。因为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其他位面的故事,每个位面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审视自己的世界。但是懒如我,接下来我就挑几个我特别喜欢的点到即止地说说我的想法。

《季节》讲的位面里的人长着鸟的嘴,而且保留着候鸟的依照季节迁徙的习性。但是当其他位面的文明到来,提供了各种知识和技能可以使之免遭迁徙之累并且让他们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当地的人们却一致拒绝。看完这个故事,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很赞同当地人的做法,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决定,不受外界的影响。面对改变与守旧,我似乎倾向于后者,因为我觉得现在事物发展的速度之快太鲁莽了。但是我又想到另一种说法,问中国为什么要和欧美发达国家一样发展推广价高但环保的产品。那些欧美国家之前已经不断在挥霍自然资源了,而那时中国都没有怎么发展,自然资源也没有怎么浪费利用。而现在中国终于发展起来了,开始想要大量运用有限资源的时候,欧美却充当环保卫士,来限制资源的开发,这样对中国不是很不公平吗?中国就不能像欧美那样挥霍个几十年再搞环保产品吗?回答是要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现在的地球是个全球竞争的环境。如果中国现在不发展环保产品而欧美正在发展,那几十年后等到中国用够有限资源了再来发展环保产品,那怎么可能跟人家竞争?这样的话,中国是永远落后于欧美国家的。要不要接受外界的影响,如何接受外界的影响,接受外界影响的时候应持有怎样的思路和心态,这些问题都值得好好想想。

《社会性的梦境》里的这个位面很有意思,存在于这个位面上的人们的梦境是相通的,也就是说一晚下来,家里的每个人做的都是互相参与的同一个梦。巧的是那天我正在看这个故事,晚上回到家,合住的同学跑来跟我说她刚做的一个梦。梦的内容就是她发现我们一起住的几个人都做了同一个梦。梦套梦套梦,梦实在是个玄妙的东西。梦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弗林位面上的哲学家说:“是为了扩宽我们灵魂的界限,让我们想到一切可能想到的:让我们脱离自我的严格控制和固执自满,让我们感受到附近所有其他生物的恐惧、希望和快乐”。

《玛西古的悲哀故事》我一开始不是很喜欢,这个故事里由四个存在与那个位面的战争历史故事组成。这个战争的故事一个比一个复杂大型,一个比一个有战术战略,但是我对于这些残酷低等的战争故事怎么也提不起好感。我还在想“这本书里原来还是有我不喜欢的故事”的时候,我再翻到这个故事的一开始,我的态度便180度转弯。一开始的时候有这样一个解释,这个世界“是一个曾经拥有血腥的历史,而现在却安静祥和的地方”。丑陋的内容只是过去,不管战争这种丑陋的东西是否是历史发展的必须,但是至少有一个“安静祥和”的状态去期盼,那就已经很好。

《大快乐》里面的位面的进出是由一家神秘的旅游公司控制的,在这家旅游公司的安排下,那里的每个小岛就是一个节日。在那些小岛里,每天都是圣诞节,每天都是元旦新年,每天都是各种各样并且在不断开发出来的节日。不用等一年,就可以去那个位面做节日购物,享受节日气氛。这简直就是我小时候的梦想。但是现在看来节日的意义恰恰在于不是每天都是节日。节日的商业化导致连节日也是mass production的,关于mass production是不是很值得商榷呢?

《永醒者之岛》故事里面的有一群科学家相信睡眠是一种残留的行为模式,睡眠中断了大脑正在进行中的功能,粗暴地干扰连贯的想法,从而阻止人类的心智发展到其最大的潜力限度,而相应的失眠是天才的表现。于是这些科学家们培养出了一群不用睡觉的孩子。这似乎是科幻小说的老梗了,这些“不用睡眠”的人的结局也很好猜到。关于这个故事我想说两点。第一点是很普遍但很值得注意的因果关系倒置的问题,天才和成功人士睡的少,睡的少就能成为天才或成功人士?所以现在那些想把孩子培养成伟人或成功的人的父母们,执着学习天才身上的某一点或许不但没有用还会害了人。第二点是科学实验好恐怖,如何又好好发展,又做好有预警的控制呢?

《飞人》位面里的大部分人生活和我们一样正常,但是其中有很小一部份的随即的人会在近20岁的时候身体经历一次蜕变。这次蜕变会使他们的背后长出一双巨大的翅膀,这双翅膀使他们有了像鸟一样飞翔的能力。这些长出翅膀的飞人的人生便可能因此踏上完全不一样的轨道,但也有极少数的飞人还是选择不顾那双翅膀而继续过常人的生活。与人不同之处,是坦率地接受下来,还是谨慎地隐藏起来,还是该做其他怎样的处理呢?

去不同的位面/平行世界/外星球旅行,乍看之下好像和Stargate有点像,SG小组通过星际之门访问不同的星球,而厄休拉·勒奎恩书中的主人公通过一个小小的手势拜访不同的位面。但是实质上有一个很大的差异,同时也是我如此喜欢这本的书的另一个原因。这个差异就是《变化的位面》里面的主人公到各个位面旅行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几乎是没有任何介入的。而类似Stargate的连续剧,因为是连续剧就必须有主角,既然讲的是主角去外星球的故事,当然不可能安排主角一路上全程只是在旁边干瞪着。所以,我就更喜欢这部不可能被改编成连续剧的《变化的位面》。

变化的位面
Changing Planes
[美]厄休拉·勒奎恩(Ursula K. Le Guin)
梁宇晗(译)
9787802252752

March 13, 2009

书店惊现《还珠格格》

我昨天在Saint Michel那里等人,等的时候去逛了逛二手书店。Saint Michel就在最市中心的塞纳河左岸,算是拉丁区,也就是很多历史悠久的公立大学的所在。沿着Boulevard Saint-Michel,有很多家书店,感觉有点像上海的福州路。但是有一点很大的区别就是,这些书店大部分都是二手书店。巴黎规模最大的二手书店叫做Gibert Jeune,就在那里。说这家店规模大,是因为就在Saint Michel那块不大的地方,它就有好几家分店,每家分店还各有自己的专营领域。

不过我去的不是Gibert Jeune,而是一家标志是可爱的卡通小人的书店BOULINIER。一下子吸引住我的就是,他们把书架摆在外面,贴着红红的标签“每本两毛”。就是抱着贪小便宜淘书的心态,我进入了这家书店。其实仔细翻翻,两毛的都是不知道谁出的,白送也不一定有人要的那种。但是真的去小说类架子去慢慢找,好书似乎还是不少的。价钱当然不可能只有两毛了,不过五毛到八毛的价格也是公道得不得了。然后我看到角落的地方,是外语类的书籍。随便去翻翻,竟然还被我翻到几本中文书。其中竟然有一本《还珠格格》,还是第二部的第三本,另外还看到两本二流的武侠小说。估计是哪个留学生大清仓的时候把自己的中文书卖出去的吧。不过书店还会莫名巧妙地收这种书,倒是令我很意外。

最后晒一下我的收获:两本埃梅的短篇小说集《Les contes du chat perché》和《Le passe-muraille》、纪德的《La symphonie pastorale》,这三本还都是folio系列的。Margaret Atwood的《La voleuse d'hommes》,这本好划算,我看网上新书要11欧呢。还有三本送同学的当开玩笑的书,一本搞笑日文书、一本讲Lancelot的书、还有那本《还珠格格》。那么多书,一共才五欧,真是赚到啦。

March 10, 2009

怀特散文

E. B. White鼎鼎大名,是《精灵鼠小弟》和《夏洛的网》的作者。叶沙也曾在节目中多次介绍过他的作品,散文方面其中包括《Essays of E. B. White》,这本书被上海译文拆成《这就是纽约》和《重游缅湖》出版,还有这本相对比较近期出版的《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 The Second Tree from the Corner)。

我是紧接着Bill Bryson看的E. B. White的这本《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的,所以下意识地会有一些比较。首先我觉得美国作家写作的首要信条似乎就是不能让一篇文章,特别是短篇的散文,看起来枯燥无聊。所以不管是怀特还是布莱森都努力使文章显得很有意思。在这一方面,布莱森做得比较刻意,于是他的文章每篇都要让人笑笑的,但是怀特就相对比较朴实。而且就像以前叶沙节目做过的《重游缅湖》一样,看着挺舒服的,到了故事的结尾却总归给人感觉心里咯噔一下。

这本书我有一半是在地铁里读的,另一半是在室内读的。我明显感觉到在地铁里读的体验很不好,而在室内读到的似乎都是好看的我喜欢的。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难道怀特的文章不适合在嘈杂的环境里读?这本书里面有几篇我特别喜欢,好像还有几篇是和《Essays of E.B. White》重复的。我喜欢的有《一个美国男孩的下午》、《闲话幽默》、《牧场管理》和《一头猪的死》。



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
The Second Tree from the Corner
[美]怀特(E. B. White)
孙仲旭(译)
9787532745869

March 8, 2009

AI8最挺Megan

今年我还是不可免俗地继续看《American Idol》。今年不仅多了一名评委,连赛制也和前两年不一样。这回是先选出36强,然后分三组每组分别进三名,剩下的选出8名进wildcard,最后直接选出12强(实际上是13强,剧透)。这个赛制还挺复杂的,而且好几个我喜欢的不幸止步,好几个我看不顺眼的竟然都没通过wildcard就进了13强。

从数量上而言,今年似乎男生比较强。每三组进三名的时候规定这三名是男生的第一名、女生的第一名和接下来不管男女票选最高的选手,而三组结果都是两男一女晋级,也就是要不是有一条性别的规定,今年进13强的男选手可能更多。13强里面只有5名是女选手,而我本届最最最喜欢的就是一名女选手,她就是Megan Joy Corkrey。实在搞不清楚那个Joy是第二个名,还是一个姓,所以还是简称Megan好了。其实说实话,前面几个阶段包括海选和好莱坞周的时候我都没怎么注意到Megan。我都在专心看某女的闹剧,然后心里不断祈祷她被淘汰但一直不如愿。一直到分组比赛的时候,Megan现场演唱了一曲《Put Your Records On》。我本来就很喜欢这首歌,加上Megan不仅把这歌唱得好听,还非常有自己的风格。她的风格简单直接率性,实在太让我喜欢了。陪着音乐,Megan还会像陀螺一样摆动身体和手臂,很搭她的唱腔和嗓音。如此完美的表演,她竟然没有直接进12强,当时真的很让我失望。不过那么厉害的选手,肯定进wildcard的呀,进了wildcard也肯定成功进13强的呀!所以我一定要支持Megan到底!


最后附上Megan的现场演唱《Put Your Records On》,另外附加缅怀一下我挺喜欢的但是被淘汰的Von Smith和Ricky Braddy,再附加诅咒一下我讨厌的却进了13强的Danny Gokey(苦情亲情牌已经被你打烂了)、Michael Sarver(Ricky Braddy的位子就是被你这个莫名其妙人气超高的胖子抢走的)和Scott MacIntyre(实在不懂你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