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13, 2007

企业文化何以坚挺

昨天在学校讨论一个老掉牙的案例,关于当初沃尔马在进入欧洲市场的时候首选了德国,但是遇到不少的问题,其实很多都是文化上差异的问题。比如出差时管理人 员住两人一间的标房让德方感到惊讶且很不舒服;对在店门前欢迎的工作人员德国人也比较反感,对于价格很敏感的德国人觉得这位门前迎接的人的工资肯定会加到 货品上;不少仓库也因为薪资太低无法招募到员工。于是乎原本让沃尔马在美国大为成功的几招在德国全军覆没,沃尔马在德国的失败就败在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德国 文化的冲突上。

那么跨国企业在面对自己企业文化和所在国有冲突的时候应不应该改变自己的企业文化来迎合当地市场(包括内部的人员和外部的顾客)呢?同组讨论的同学们看法 着实在一开始让我吃惊了一把:他们都一致认为应该,站在欧洲国家人民的立场上他们觉得既然一个外国(美国)要来我们的地盘做生意就要按着我们的做事习惯风 格来。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中国的情况,特别是上海的情况。上海也算是众多跨国企业的根据地之一,特别是在毕业求职的时候,大家往往会津津乐道各个不同国家 的公司的迥然不同的企业风格,比如美国公司的自由、欧洲公司的懒散、台湾公司的抠门,还有日本公司的压榨。显然这些具有本国明显特色的企业文化的跨国公司 到了中国是一点也没有为了迎合中国人的文化习惯而作改变的,相反可能更是发扬光大了。那凭什么中国人去外企工作的时候就要调整自己去适应外国人的“企业文 化”,而到了欧洲就完全相反了呢?

和一个中国同学讨论了一下这个问题,她说因为外企在中国的企业文化比中国人本来自己的要先进呀,不是谁是适应谁的问题,而是中国人在适应外企文化的时候顺 便在学习人家比较高级的文化。真的是如此吗?在这里我并不是说什么企业文化就应该在不同的地方改变,也不是说应该一直坚挺自己的企业文化。有意思的就是一 个现状:在欧洲一个企业若不把自己的企业文化面向当地文化做变化则很难生存,而在中国似乎成了外企很容易坚持和发扬光大自己企业文化的地方。我比较好奇的 是一家美国公司在日本的时候,它内部的企业文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一种特殊的企业文化——血汗工厂(Sweatshop)的企业文化。这种以极低工资压榨劳动力为形式的公司似乎已被曝光就被众人 唾弃,无疑这种企业文化似乎和不管哪里的国家文化都格格不入,而且有不少组织联合抵制这种工厂的存在。但是我看过一篇报道《In Praise of the Maligned Sweatshop》, 登在去年《纽约时报》上,开篇第一句就是“Africa desperately needs Western help in the form of schools, clinics and sweatshops.”是怎么一回事呢?非洲某些国家的贫穷程度大家都有所耳闻,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国内的人力却相对匮乏、劳动力成本比较高。虽说是希望 有西方正常的投资者,但是要是按照当地正常水平的劳动力成本薪金雇工人的话,企业的成本剧增(企业还是偏好在中国这种比较廉价劳动力的地方开工厂)。这么 一来,广大非洲贫困国家人民失业率极高,没有正常的企业愿意在当地开长,就业的选择往往仅局限于高危险的工地活和同样劳累但是相较而言比较安全的血汗工厂 的工作。对于当地人而言,能在一个血汗工厂里打工成了他们眼中的好差事。在这种情形下,即使是血汗工厂的企业文化也成了当地人接受(或者说默认)的一种文 化。也就是在这些非洲贫困国家,血汗工厂的企业文化没有受到正面的抵触,也只有在没有冲突的环境下,血汗工厂生存了下来。这个血汗工厂的例子似乎告诉我 们,企业要生存或者要好好发展,本身企业文化和当地文化的“不冲突”性是个必要条件。

这样的话,一家跨国企业到底要不要坚持自己本身的企业文化呢?这又让我想到了当年雅思的时候考的一篇作文题目,大致意思就是“有人说出国留学就要和外国人 融为一体,完全当地化自己的观念;也有人说即使出国了也要保持自己的一致的价值观,不是外国人怎么样自己就怎么样。最后问你的观点。”这个题目似乎就把同 样的问题从企业移植到个人了。但是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因为目标不一样——企业的目标无非是盈利,而每个人个人的则从各个层面上因人而异了。就企业而言, 如果超出了它愿意为坚守自己的企业文化而付出的代价的范围,要么它就会改变自己的企业文化,要么它就索性从当地的市场撤出了。那这所谓的代价到底几何,若 用利润和亏损的尺度来衡量的话要多少才是一个准呢?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