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0, 2007

两个天才,两个杀手

说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有老天赋予的独特的才能,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位杀手。一个是最近刚风风光光结束的《Dexter》第二季,另一个是一部好几年前的电影《The Talented Mr.Ripley》。先说《Dexter》,第二季不但延续了第一季有意思的叙事方式,Dexter的妹妹继续专门找Dexter的对头谈情说爱,但是个人觉得第二季比第一季更精彩。虽然没有了固定的一个“大对头”,但是这是和让人激动紧张的一季。差不多从第七集开始,每次都面临着最后真相大白的一天,每集都让我有快到最后一集情节骤转的感觉。而《The Talented Mr.Ripley》是看了叶沙要做节目才看的,之前只看这个题目,还以为是类似讲纳什那种天才怪才的故事的呢,看完以后才知道完全和那种数学天才完全不搭界。这部电影演员都演的很到位,特别是Matt Demon实在是很演技派。关于情节看完以后不仅震撼不小,而且这两天久久缠绕在我脑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想把两个人做下比较,千头万绪,做多少是多少。两人都有天生的伪装能力,有敏捷周到的逻辑思维,有当机立断说下手就下手的临变能力。不同的是,一个人杀人的目的是忠于真实的自己、寻找真我;另一个则是逃避真实的身份、要窃取别人的生活。一个人号称没有任何人类感情却会捍卫自己身边的人;另一个是为了保全虚假的身份情况即使是无辜的真心人也照杀不误。前一个是Dexter,后一个就是Tom Ripley。撇开“杀人”这个错误的行为不谈,似乎Dexter仍保有善良的人的特质,而Ripley却是一个完全迷失自我被欲念控制的软弱的人。但是令人恐怖的是,对于Dexter我们总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但是当我们看着Ripley,不知为何总有着一丝同情,有着一丝和Ripley同样的感觉。有的时候做一点违背良心的小坏事可以取得意外的(或许本不属于善良人)财富,面对这样的诱惑,有的人以为可以以恶小而为之。因为这样的恶已经有很多人做过了,有的人觉得“别人能做恶而他们不做恶”这就是一种不公平。同样的问题再次重复,面对诱惑,软弱的时候去哪里获得勇气使自己变得勇敢呢?

December 6, 2007

有假

要不是有叶沙的两期关于纪德的《伪币制造者》解读的节目,我真的没怎么读懂这本小说。纪德和普鲁斯特被称为20世纪法国文学的双峰,后者写下了洋洋洒洒的七大卷的《A la cherche du temps perdu》,而纪德一辈子就写了这么一本不厚的长篇小说《伪币制造者》(《les faux-monnayeurs》)。这篇小说的复杂之处不仅是情节关系设置和行文结构,更像叶沙说的那样接是个“镜面效应”。下来不说什么我得到的想法,只摘录两段叶沙的分析和我关于这两段的联想。

1. 纪德参与出版了《新法兰西杂志》,不过有意思的是在《新法兰西杂志》这份杂志的出版人名单里没有他。这也是他一直有的一个观点,他说:“人生有诸多的可能性,但是行动却会迫使诸多可能性变成唯一,所以我们要慎于行动。而当你不行动的时候,这些可能性就能保持了。”所以他与其自己行动,使自己的可能性减损,不如他使别人行动。这就是为什么他会在这么重要的杂志社扮演一个“使别人行动”的这么一个幕后的角色。


关于这一点以前我一直没有特别意识到,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有这么做的实例。比如每次旅行回来以后,心里想把这段快乐的时光和路上的见闻记录下来,但是迟迟不愿意真正动笔写游记,天天盼着有同行的人写。其中原因我想除了懒惰占一定的因素之外,“因自己的行动而丧失可能性”的潜意识也是有的。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或者说没人有能力)把整个旅行过程中的所有值得记录的记录下来,或者说我觉得不管我写出怎样的游记,都不可能把关于这个旅行的游记的作用发挥穷尽。相反的,若是我写出一篇游记,即使记录得很周全或是把感觉都记录下来了,但是在这篇游记尘埃落定的时候等于灭杀了所有这篇游记没有包含的东西。但是为什么期待同行人的游记呢,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是同行的,这次旅行多少是共有的,别人的行程也是我的行程,另一方面也是重点是别人的游记记录的是别人眼中的旅行,不会把我自己的关于旅行的收获想法盖馆定论。(都把自己这种懒于写游记的行为如此合理化了,估计以后不写游记更理直气壮了。)

2. 我们常常讲到“反省”。在作品当中也有很多人反省,特别是由于埃德瓦这个人物是一个收集材料的小说家,所以他在回顾这些人物的过去或者现在,他在写日记的时候,总是除了情节推进之外,或多或少地会做一些评点或者做一些比较。这种评点或者比较也是一种反省。可是反省又不同层次的。

当一个人发现自己某一个具体的不足或者一个具体的错误,而很高兴地修正它,并且觉得自己完成的时候,他是快乐的。但是这只是一个比较低的层次,因为一件事情如此容易被完结,那肯定是被简单化了。

还有一种就是你会发现更多(因为你追求完美),通常人们会这样稍带贬义地说:“这是一个过分的追求完美。”当你抓出了一大推问题或可修整的地方以后,你发现自己不能把这个漏洞补足,但你尽力了。但你尽力以后还是记得有那么一些漏洞存在着,可是怎么办呢,日子要过下去。所以你一边记得,一边又让生活比较顺畅地进行下去。这也是一种,这样的人所做的这件回顾补漏的事情也可能称作反省。这是一个层面,但是这还不是尽头,还可以往上走。

再往上走你会发现有的人可能什么都不写,但在写日记的时候永远只记下自己做错了什么。那是否我们就可以简单得出结论说:“你看这个卑鄙小人,他在人前好像很光鲜,原来心底有那么多的阴影。”?当一个人能够只着眼自己的阴影、只着眼事物的让人很遗憾的不完美处的时候,我以为这是要有很大的力量的。因为我们,更多的人,为什么要“制造伪币”啊?其实仅仅是为了安慰我们的内心,我们不愿意生活在阴影中,我们希望一件事情可以“顺畅一点吧、上天帮我一下吧”,都是为了不但这种重压。但是当一个人更多的去看到不能解决的难题、不能弥补的遗憾、不能消除的阴影的时候,他内心所要抵制的或者说他扛着的这个分量非常之重。我想到的纪德到此为止。我不认为这是反省的最高阶段,我觉得还可以往上走,但是我不知道再往上走具体是什么样子。我看到的纪德,他的伟大之处,不在于有一束纯真之光已经指引他有一个明确方向,而在于他扛下了所有这阴影。解决之道,如果有光,这光必定要照到的地方,就是这片阴影。现在有没有光?不知道。


关于反省能做出如此高深的分析的,也就只有叶沙可以吧。我本身没到这么高的境界,就先把这段好好收着。另外,这两天在上班回家的路上看完了Lily Franky的《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没看电影,想先直接看看小说。决定看这本小说之前看到别人的评论都说哭得一塌糊涂的,还有点犹豫,不确定自己是否做好了伤感的准备。后来在看的过程中鼻子酸了N次,忍住了其中的N-3次,今天在快看完的时候更是哭得很伤心,看完后还有点闷闷的。如此煽情的作品,到底还是要同是东方文化的日本小说才能带来这种熟悉感和亲切感呀。总之,若想好好放纵一下泪腺和体味亲情,就看《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否则就看《伪币制造者》的人事物的真实存在的无限可能性。

November 23, 2007

释义

  “天龙八部”,又称为“龙神八部”、“八部众”,这些名词出于佛经。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

  “非人”实形貌似人,而实际不是人的众生。天龙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因为“天众”及“龙众”最为重要,所以称为“天龙八部”。八部者,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喽罗,七紧那罗,八摩侯罗迦。

  “天众”,“天”是指“神”,包括著名的护法二十诸天中的大焚天、帝释天、四大天王、韦驮等。在佛教中,天神的地位并非至高无上,只不过比人能享受到到更大、更长久的福报而已。佛教认为一切事物无常,天神的寿命终了之后,也是要死的。天神临死之前有五种征状: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第五个征状或说是“玉子离散”),这就是所谓“天人五衰”,是天神最大的悲哀。帝释是众天神的领袖。

  “龙众”中的“龙”,和我国的传说中的“龙王”或“龙”大致差不多,不过没有脚,有的大蟒蛇也称。事实上,中国人对龙和龙王的观念,主要是从佛经中来的。佛经中有五龙王、七龙王、八龙王等等名称,古印度人对龙很是尊敬,认为水中主物以龙的力气最大,因此对德行崇高的人尊称为“龙象”,“如西来龙”,那是指从西方来的高僧。古印度人以为下雨是龙从天海中取水而洒下人间。中国人也接受这种说法,历本上注明几龙取水,表示今年雨量的多寡。龙王之中,有一位叫做沙竭罗龙王,他和幼女八岁时到释迦牟尼所说法的灵鹫山前,转为男身,现佛之相。她成佛之时,为天龙八部所见。

  “夜叉”是佛经中的一种鬼神,有“夜叉八大将”、“十六大夜叉将”等名词。“夜叉”是本义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轻灵、秘密等意思。“维摩经”注:“什曰:‘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空虚,三、天夜叉也。’”现在我们说到“夜叉”都是指恶鬼。但在佛经中,有很多夜叉是好的,夜叉八大将的任务是“维护众生界”。

  “乾达婆”又称为“香神”,是一种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的神,是服侍帝释天的专管演唱俗乐的乐神之一,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达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达婆”,海市蜃楼叫做“乾达婆城”。香气和音乐都是缥缈隐约,难以捉摸。

  “阿修罗” 这种神道非常特别,男的极丑陋,而女的极美丽。阿修罗王常常率部和帝释战斗,因为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好食物,帝释有美食而无美女,互相妒忌抢夺,每有恶战,总是打得天翻地覆。我们常称惨遭轰炸、尸横遍地的大战场为“修罗场”,就是由此而来。大战的结果,阿修罗往往打败,上天下地,无处可逃于是化身潜入藕的丝孔之中。阿修罗王性子暴躁、执拗而善妒。释迦牟尼说法,说“四念处”,阿修罗王也说法,说“五念处”;释迦牟尼说法“三十七道品”,阿修罗王偏又多一品,“说三十八道品”。佛经中的神话故事大都是譬喻。阿修罗王权力很大,能力很大,就是爱搞“老子不信邪”、“天下大乱,越乱越好”的事,阿修罗又疑心病很重,“大智度论卷三十五”:“阿修罗其心不端故,常疑于佛,谓佛助天。佛为说‘五众’,谓有六众,不为说一;若说‘四谛’,谓有五谛,不说一事。”“五众”即五蕴”,四谛是佛法中的基本观念。阿修罗听佛说法,疑心佛偏袒帝释,故意少说了一样。

  “迦楼罗”是指“金翅鸟神”。这是一种大鸟,翅有种种庄严宝色,头上有一个大瘤,是如意珠,此鸟鸣声悲苦,以龙为食。旧说部中说岳飞是,“大鹏金翅鸟”投胎转世,迦楼罗就是大鹏金翅鸟,它每天要吃一个龙及五百条小龙。到它命终时,诸吐毒,无法再吃,于是上下翻飞七次,飞到金刚轮山顶上命终。因为它一生以龙(大毒蛇)为食物,体内积蓄毒气极多,临死时毒发自焚。肉身烧去后只余一心,作纯青琉璃色。

  “紧那罗”是歌神,是专门演奏法乐的音乐家。在梵语中为“人非人”之意。他形状和人一样,但头上生一只角,所以称为“人非人”,善于歌舞,是帝释的乐神。

  “摩呼罗迦”是大蟒神,人身而蛇头。

November 12, 2007

伊斯坦布尔的回忆

最近的一个月里,我连续看了两部奥尔罕·帕慕克的作品,先是《我的名字叫红》,然后是《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看的先后顺序是有原因的,因为之前看简介说《我的名字叫红》讲的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悬疑故事。想想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写的悬疑小说,让我很是感兴趣。看完之后,对悬疑故事的部分大为失望,但是这本书也不失为一本有些内容的书,但这本书的好和悬疑故事完全无关。其实我现在对《我的名字叫红》这本书的主题还是有些困惑,我觉得至少应该不是关于报仇和寻找真相的,但是这到底是一本讲什么的书呢?之所以会让人感到困惑,是因为穿插于这本书的很重要的一个载体──细密画,对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东西。作为画的一种,怎样的细密画才是美的标准呢?完全没有个性的对前辈大师的复制,还是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有签名式的作品?看似是一个美学的问题,似乎又是一个人们对待文化交流和文化冲突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人们自我认识的问题。

说到各种画风的不同以及十六世纪奥斯曼帝国对自己古老文化“闭关式”地封闭保存,我心中有一个疑惑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喜欢强调多样化。比如要强调会议中总要又一个少数民族什么的,班里要把外国人混杂起来什么的。记得去年上课的时候有一个案例,比如要从一个十几个人的候选名单里选择四个人送到外星球进行文化交流,候选名单里每个人有各自的特性。大家都很自觉地首先想到送出去的代表要多样化,首要就是要有男有女。但要是比如已有四个男的或四个女的已经承载了最多样化的信息,那为什么一定要弄成有男有女呢?所谓的多样化是一个自然的结果而已,决不应该是什么凸显业绩的手段、指标或是目标。

第二个疑惑是什么要文化交流,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我阅读《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的时候解决了。我一定要严重表态,我觉得《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要比《我的名字叫红》好太多了。不管是行文的方式,内容的深度,还有吸引人的程度,比起《我的名字叫红》的拙劣的故事线,《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绝对是一本经典的佳作。伊斯坦布尔就是一座“文化交流”的结果。古老的东方的幽深的文化,西方工业化经济发达文明,还有奥斯曼帝国本身曾经极度辉煌的历史,造就了这座充满了“呼愁”的城市。我们所出生的城市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不能自己选择,但是不可否认的就是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成就了自己。就像帕慕克说的:“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

之所以很喜欢帕慕克的这本自传式的作品,还因为我感觉到了共鸣,对这座从未造访过的伊斯坦布尔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或许是因为帕慕克小时候的伊斯坦布尔多少和我小时候的上海有那么点相像。同样是一个曾经辉煌过的城市,同样试图摆脱过去想要完全西化,同样有一些破破旧旧的城区和一条不那么让人觉得干净明亮的河流。莫言说,人类文化多种文化碰撞,总是能产生出优秀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品。但我觉得与此同时,总伴有文化撞击后带来未知的余震,就好像布满伊斯坦布尔以及其所有居民的挥之不去的“呼愁”。对于急于文化交流撞击和西化的我们,余震效果又会是什么呢?

November 9, 2007

2 titres

Calogero - Pomme C


Christophe Maé - On S'attache

November 6, 2007

牛仔很好听

最近又是一个发片的小高峰,华语乐坛的新专辑不断,这两个礼拜的头版头条、唱片店里的销售冠军肯定就是周杰伦的《我很忙》啦。不知不觉已经是杰伦的第八张专辑了,从高中一直陪我走到现在,虽说八张专辑水平有所参差,但总体而言还是代表了华语乐坛比较先进的阶层。还记得去年的秋天我还在批评他的上一张专辑,但这一张《牛仔很忙》,我一定要竖起大拇指好好夸夸,因为真得很好听。整张专辑十首歌,除了一首歌以外,其他九首都对得起听众的耳朵。更不用说好几首主打的,诙谐幽默的化身牛奶牛仔的《牛仔很忙》,JAY拿手的独家抒情慢歌《彩虹》,又一首打中国古典风的《青花瓷》,还有那首应该是电影插曲的《最长的电影》。我觉得这张专辑的整体水平真得很不错,听着心情都很好。

说起来周杰伦实在是太有才华了吧,年纪那么轻,唱片发了那么多张,演戏也演了,还导演了电影。重点是每一个领域还都挺有成就的,这就是没办法的老天给予的天才吧。人曝光那么多,自然就有无数绯闻。我最近一直在想,一个艺人的专业素质到底在我们老百姓心目中评判喜爱程度时所占的地位有多少。因为一个人个人的道德因素性格因素与其专业表现水平无关,不是说艺德高就能专业水平高,脾气怪异暴躁人品低俗的艺人照样能把歌唱好把戏演好,这样的艺人还不是少数。照理说,要是我知道这个艺人人那么差,会不自觉的不想接触他的作品。但这样一来,我是不是就很可能辜负了真得很好的作品呢?再比如,当我们在欣赏仰慕以前的大文学家或是著名画家的作品的时候,其实完全没有在意作者的人品的。而事实上,颇有一些人品很差的艺术家造就了传世的作品,推动了艺术的发展。这种现象怎么解释呢?

当我遇到一个我喜欢的作品,自然想接触更多这个作品的作者其他的作品,想了解关于这个作者更多的事情。这就是“娱乐八卦”的生命力所在。但与此同时,我在心中祈祷这位作者是我会喜欢的一个人,否则很可能会影响到我对其作品的喜爱。所以,要有一个德艺俱佳的艺人真的是很珍贵。说到这个,我不得不再提一下MIKA。因为前两天在电视看到他的采访,缘由是前一阵他在法国的演出,MIKA其人性格真的没话说另外,他在法国的演唱会马上就要出DVD了,标题就是POP界的小王子,太贴切了。

说着说着就偏离主题了,而且有点词不达意。不管怎样,关于最近的华语乐坛,还有一张很棒的专辑,那就是TANYA的《Goodbye & Hello》。同样也是没有一首是对不起耳朵的,特别推荐《达尔文》和《晨间新闻》。

October 20, 2007

又到美剧灿烂时


今年的美剧开始得有点晚,但是好歹依旧是我打发空闲时间的好帮手。纵观今年的剧集,有16部我正在追看,其中有4部要好好推荐一下,三部新剧一部老剧。首当其冲的就是《Pushing Daisies》,这部我在暑假看到第一集泄露版的时候就喜欢上了的很有意思的新剧。童话式的叙事手法,莫名却有讲头的情节设置,很好看。世上本就没有新事,所谓的新奇的、不是老掉牙的故事情节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一部剧好不好看第一重点并不在于讲的是什么故事,而是看它怎么讲故事它会不会讲故事。最近几年,有一套以“悬疑”为卖点的美剧参出不穷,从《LOST》到《Prison Break》、《Traveller》再到今年的《Chuck》,每一部后面都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或阴谋,但是这个天大的阴谋到底是什么往往连编剧自己心里也没有底,只是为了长寿,自己一集一集的不断勉强解密,刻意继续加密。这种剧集,至少对于我而言,可能第一季的时候还被好奇心牵引感兴趣,到后来完全就放弃了。而《Pushing Daisies》得好看的地方就在于它很会讲故事,一个平淡无奇的侦探故事会让人觉得很有意思,让这个故事的观众愿意让自己存在于其中。

接着再说一部我很喜欢的新剧《Aliens in America》,是The CW台的一部sitcom。自从《Friends》和《Will and Grace》的结束,曾经辉煌了好多年的sitcom似乎一下子黯淡了下来,近几年没什么特别出挑的好的sitcom。而说起The CW台,似乎只是一个完全针对青少年专门制作青春偶像剧的电视台,包括台柱剧《Smallville》和《Supernatural》,还有今年的热门剧集《Gossip Girl》。这个似乎和sitcom没什么特别大的交集的台今年出的《Aliens in America》却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大概讲的就是一个普通典型的美国家庭来了一个巴基斯坦的交换生。第一集一上来对于片名的解释就把我给征服了,谁说只有巴基斯坦学生在美国是alien,那个傻傻的又有点敏感的又在学校不怎么受欢迎小男生也是一个期待被外星飞碟接走的alien呀。知道自己是alien了,也知道没有可能自己的同种族人会来把自己接走了,那就乖乖在这个世界呆着吧。要看这两个中学生怎么样通过文化差异碰撞出喜剧的火花,就要看这部《Aliens in America》啦。(突然觉得自己好沧桑啊,都这把年纪了还在看这种讲16岁中学生的青春剧 :P)

最后两部剧要连着说,分别是新剧《Dirty Sexy Money》和我推荐了若干次的《Dexter》。知道的人肯定看出来了,之所以这两部剧一起说,正是因为另一部超级经典的剧集《Six Feet Under》。《Six Feet Under》的演员们啊,今年可是个个大放光彩啊。哥哥Peter Krause主演《Dirty Sexy Money》,在纽约最富有的家庭里当家庭律师,最光鲜的家庭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有钱人的特性。意想不到的有钱人的麻烦接踵而来,背后的终极线索却是一桩似有非有的谋杀案。嫂嫂Rachel Griffiths也是在一个麻烦不断的大家族里,《Brothers and Sisters》今年已经到了第二季。弟弟Michael C. Hall的角色从性格内敛的同性恋转换成没有任何人类情感却大受欢迎的连环杀手《Dexter》今年也到了第二个年头,故事也越来越危险越来越好看。

说着说着我又不自觉地回到最初的话题,一部剧要好看在于编剧会不会讲故事。而编剧会不会讲故事的一个关键,在于他自己知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故事。那些单薄的靠着“未知天大阴谋”延续的剧集,当编剧在讲故事的时候,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发展,他怎么可能把这个故事讲好,怎么可能从全局的眼光把故事的节奏氛围调整好?这是我比较担心《Dirty Sexy Money》的一个地方,只希望它不要被那个“父亲意外死亡”的谜题给拖累,光是能把纽约首富一家光怪陆离的故事讲好已经很好看了。同时这也是我对《Dexter》有信心的地方,因为《Dexter》完全是根据Jeff Lindsay现有的系列小说改编的。我不用担心结局的虎头蛇尾或者苍白无力或者漏洞百出,我只要好好慢慢享受现在的故事发展就好。

October 9, 2007

跨步mac时代



新买的笔记本, apple的macbook今天终于送货到家啦!从此跨入了以前没有接触过的mac系统时代。

October 7, 2007

Allez les Bleus!

天啊!

在看今天这场1/4决赛之前,根本一点也没有想到法国队竟然最终赢了!今天晚上,作为D组第二名出线的法国队和C组的第一名新西兰队在Torchwood的故乡Cardiff举行。我一直是很喜欢新西兰队的,因为他们不仅灵活有冲劲,也很聪明有战术。其实今天新西兰队的表现也还是很正常的,特别是上半场刚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完全是把法国队给压着打。谁知令人惊讶的下半场法国队发挥超常超常,不仅把比分追了回来,竟然还反败为胜。重点是这个反败为胜胜得很好看,两个触地得分都很漂亮。比赛的最后10分钟要比前面70分钟加起来还要紧张,法国队凭着2分的微弱优势,新西兰队拼着老命一米一米的前进,法国队死守一个一个的把对手扑倒,真是把人激动死了。

说起来,这次新西兰队All Blacks的失利还真是让人感到惋惜。能让比赛那么好看的一个队伍今年就走到这里结束了。还有一名同学在看完这场比赛之后,以拒绝参加明天在马赛举行的另一场1/4决赛的志愿者活动明志。这下法国把All Blacks都打倒了,把这个今年大家最看好的给打倒了,成为今年rugby世界杯的冠军的前景一下子开阔了。记得开赛的第一场比赛之前,公司里的人都在讨论法国队和世界杯,结果法国队输了。于是在比赛结束后回到公司上班的下一天,没有一个人再挑起相关的这个话题。然而现在,有的法国人好夸耀的了呀。

October 6, 2007

洪堡的礼物在哪里

索尔·贝娄的《洪堡的礼物》,按照叶沙的说法,是一块不是很多人愿意啃的骨头。小说讲的是曾两获普利策奖并获封法国骑士勋章的中年作家查里·西特林一切都在走下坡路,前妻要刮尽他的财产、流氓砸烂了他的奔驰车、现有的情妇是个敛财娘,最重要的 是他什么创造性的东西都写不出来了。他对潦倒而死的前辈诗人兼导师和挚友的洪堡一直心怀歉疚,洪堡曾教他认识艺术的力量,要他忠于自己的创造性精神,而他 在洪堡贫病交加时却并未伸出援手。最后在面临物质和精神双重破产的情况下,西特林终于借助洪堡留给他的一个剧本提纲摆脱了物质危机,同时也深深体会到洪堡 当年的精神苦痛。虽然这部大块头作品有两条很清晰、发展也蛮剧情化的故事主线,但是这本书可绝不仅仅是一个讲故事的小说。索尔·贝娄是一个会思考的作家,所以在这本《洪堡的礼物》中更多的是很多以主人公的观点为契机而流露出来的对人生对社会的一些思考。在读这本《洪堡的礼物》的过程中,我竟然破天荒地又做起了读书摘录,着实是一本好书。

我才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和之前看的一本洛奇的《换位》做比较。两本书的主人公同样都是文学界的中心人物,但是《换位》更偏向于用一种故事的惊人的巧合安排和嘲讽的口味让读者不禁暗自发笑,而《洪堡的礼物》在那些看似荒谬让人哑然的故事情节之后更多的却是一种对无情现实无奈的剖析。我觉得最为经典的一段,是关于“厌烦”的,全文抄录如下:

假设你从这样的命题开始:厌烦是有未被利用的力量引起的一种痛苦,是被埋没了的可能性或才华造成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是与人尽其才的期望相辅相成的。凡是实在的东西,都不符合纯粹的期望;而期望的纯粹性正是厌烦的主要源泉。所以,多才多艺的人,性感强烈的人,思想丰富的人,善于发明的人,凡是天赋高超的人都觉得自己数十年来怀才不遇,颠沛流离,囿于樊笼。想象企图通过迫使厌烦屈服于兴趣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我把这种洞见归功于冯·洪堡·弗莱谢尔。他给我显示出詹姆斯·乔伊斯是怎么样做的,而凡是读书人自己都会轻易发现的。现在法国文学特别热衷于厌烦的主题。司汤达每一页都要涉及,福楼拜专门写了许多书,而波德莱尔是这个主题的主要诗人。为什么法国有这种特殊的感受性呢?会不会是“旧制度”唯恐再来一次投石党运动便创造出了一个把外省的才华一概剥夺掉的朝廷?在艺术哲学科学礼仪交际繁荣的中心之外什么也没有。在路易十四时代,上层阶级喜欢一种文雅的社会,不管如何,人们用不着离群索居。像卢梭一样的一些怪人,尽管把孤寂描绘得那样富于魅力,但一切明智的人们却无不对那种生活感到可怕。到了十八世纪,坐牢确有了现代的意义。想想看曼依和德格里耶是怎样经常受到囚禁的。还有米拉波和我那老搭档冯·特伦克,当然也包括萨德侯爵。欧洲智力的未来是由饱尝厌烦的人决定的,是由囚徒的作品决定的。后来,在一七八九年,兴趣的中心被一些乡间青年、外省律师、文人墨客和演说家攻占了。对于现代政治革命,厌烦比正义的关系更大。一九一七年,写了那么多论述社会结构问题的令人厌烦的小册子和书信的那个令人厌烦的列宁,一时热情奔放,豪兴大作。俄国革命给人类许诺了一种永久有趣的生活。托洛茨基所谓永久的革命,其实意思就是永久的兴趣。 在初期,那场革命是灵感的产物。工农兵处在一种兴奋与诗的状态之中。当这一短暂而辉煌的阶段过去后,下一步又是什么呢?历史上最令人厌烦的社会。窝囊破烂沉闷的货物沉闷的建筑令人厌烦的不安令人 厌烦的管理沉闷的报刊沉闷的教育令人厌烦的官僚主义强制性劳动元 时不有的警察元处不有的刑法,令人厌烦的党务会议,等等等等。永久的东西却是兴趣的失败。

还有比季拉斯所描述的斯大林举办的没完没了的宴会更令人厌烦的事情吗?就连我这样一个在芝加哥终生饱受厌烦、在美国的毒液中泡 得逐渐产生了抗毒性的人,也对季拉斯所描述的那种十二道菜的通宵宴会感到深恶痛绝。宾客们吃呀喝呀,喝呀吃呀,然后到凌晨两点,他们便坐下来看一部美国西部电影。他们的屁股都坐疼了,心里充满了恐惧。 斯大林一边在谈笑风生,一边却在暗地里挑选着看谁该轮着遭殃。对于这一点,即使在他们狂吞滥饮的时候也是明白的。他们等待着,说不定过会儿要被枪毙。

换句话说,要是没有恐惧,那现代的厌烦还算得了什么呢?古往今来,最令人厌烦的文章莫过于希特勒的长篇巨制《餐桌漫谈》了。他也叫人们看电影,吃糕点,喝着加了损奶油的咖啡。而在这种时候,他却使那些人感到厌烦,兀自进行着他的演讲推理和阐发。于是每个都闷得要死,怕得要命,连厕所也不敢上。对于这种权力与厌烦的结合,从来都没有作过恰当的审视。厌烦是控制社会的一种工具,而权力是强加厌烦、支配停滞二结合停滞与悲痛的力量。真正的烦闷,深沉的烦闷,无不渗透着恐惧与死亡。

还有更为深刻的问题。譬如说,宇宙的历史必将是非常令人厌烦的,如果要用人类经历的一般方式来考察它的话。看吧,在那漫长的岁月里 没有任何事变。元涯无际的气体、热、物质的微粒、太阳潮和太阳风,都是那样缓慢地演化着,点点滴滴地起着化学变化一一整整多少个世纪,几乎还是老样子 ; 没有生物的海洋里,只有一点儿结晶体、一点儿蛋白化合物在繁衍。进化的缓慢想起来是何等的烦人啊!你从博物馆的化石上会看到愚蠢的过错。那样一些骨头何以能爬,能走,能跑?想想物种的探索也着实恼人——一切都在那里匍甸着,爬行在沼泽里,咀嚼、争夺、繁殖,组织、器官、肢体在令人厌烦的缓慢中发展着。后来又是高等动物,最后是人类出现的厌烦。旧石器时代森林里的沉闷生活,智力的长期酝酿,迟迟不前的发明,农耕时代的愚昧。所有这一切只有在考古和思索中才使人感到有趣,但是如果要亲历这样的生活,那谁也受不了。目前需要的是一种迅速的前进,一种总结,一种按照最紧张的思考速度发展的生活。如果我们通过技术达到了即刻实现的阶段,到了人类永恒的欲望或狂想得以实现的阶段,到了消灭时间和空间的阶段,那么,厌烦问题只能变得更加强烈。越来越迫于生命的特有期限的人类(生命对每个人、每个过客只有 一次而已),必然想到死亡的厌烦。啊,那些没有生命的永恒哟!啊,为了 那些不断地追求兴趣和变化多端的人们!啊,死亡将是多么令人厌烦啊!躺在墓穴里,躺在一个地方,那是多么可怕呀 !

诚然,苏格拉底想安慰我们。他说只有两种可能性:要么灵魂是不朽的,要么死后的情形也像我们出生以前一样,是一片空白。这也不能使人绝对放心。无论如何,神学和哲学都应当对此最感兴趣,这倒是理所当然的。这两门学问把它们自己不显得令人厌烦这一点归功于我们。不过它们并没有报答这种恩惠。然而克尔皑郭尔却不是一种厌烦。我计划在我的重要文章里考察他的贡献。按照他的观点,伦理学的形式先于美学的形式,这对恢复平衡是必要的。不过这就足够了。从我自己身上,我所观察到的烦闷的根源有下列一些:一是缺乏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早在今年春天,我坐火车在法国旅行,当我向窗外眺望时,我就注意到了而且想到空灵的面纱快磨薄了。这是为什么?除了每个人在一种共同的启示 下所看到的东西外,我没有看出还有什么别的东西。凭借这一点,就意味着我们的世界观已经将自然耗尽。这种观点的公式是:我,一个主体,看见了许多现象,即客体世界。然而它们并不一定是现代理性所界定的那种客体。施太内尔说,因为一个人能够从精神上脱离自己,让事物向他表明事物本身,表明那些事物的意义不仅是对他一个人而言,也是对事物本身而言。所以,日月星辰将会向不是天文学家的人说话,尽管这些人对科学一无所知。实际上,现在正是这种事发生的时候。总之,对科学的无知 并不能把一个人禁锢在存在的最低劣、最乏味的处境中,不能禁止他们跟 整个创造建立独立的关系。受过教育的人谈到从着魔状态解脱出来的(一种令人厌烦的)世界。然而,从着魔状态中解脱出来的并不是世界,而是我们自己的头脑。世界不能被从着魔状态中解脱出来。二是,在我看来,有自我意识的自我就是厌烦的活动中心。那种增长的、膨胀的、怒肆的、痛苦的自我意识,是左右我们生活(商业、技术一官僚权力、国家)的政 治和社会力量的惟一对手。你有一种巨大的有组织的生命活动,你有单一的自我,你能独立地意识到它的存在,并为它的超然性、它的免疫力和它的坚定性及其不受任何东西(别人的痛苦或者社会或者政治或者外部 的混乱)所影响的力量而自豪。在一定程度上,它丝毫也不在乎,而我们 常常督促它在乎一点。然而不在乎的祸根却存在于这个痛苦地解脱了的自由意识之中。它从人对信仰和其他灵魂的依附中解脱出来。至于宇宙论和伦理观念体系,它可以把它们成批成批地甩掉。因为,充分意识到作为一个个人的自我,也就是区别于其他一切人。这就是哈姆雷特的栗子壳里的元限空间的王国,“空话,空话,空话”的王国。“丹麦是一座监狱”的王国。
关于“厌烦”,似乎没留下什么能给我说的了。当然,如此这样的语录层出不穷,不少也引发了一些我对于现实的思考。前两天同学给我看一篇姚国华的文章,里面说道日本的发展有位关键人物叫福泽谕吉,他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与经济的改变。这三个方面的顺序,应该先是心灵,再是政治体制,最后才是经济。把这个顺序颠倒过来了,表面上看是捷径,但最后是走不通的。暂且不谈对于人心这个概念我与姚国华文章里所说的理解不同,我总是觉得经济与科学再怎么也不是排在首位的。但是当今社会就是一个颠倒重点次序的,一味追求经济上的强大与崛起,在这方面真的感觉人类文明是在退步。《洪堡的礼物》有一段说:
诗人就像醉汉和不合时宜的人,或者精神变态者,可怜虫;不论穷富,他们毫无例外地都处于软弱无力的地位——是不是这样呢?难道有谁还能比得上波音公司或斯佩里兰德公司吗?还能比得上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或美国无线电公司的机器及其巧夺天工的技术知识吗?是的,一首诗能用飞机不出两小时把你从芝加哥送到纽约吗?哪里有能力,哪里就会吸引人。在古代,诗是一种力量,在那个物质世界里,诗人真是有力量的。当然,那时的物质世界跟现在大不一样。
西特林最终得到了洪堡留给他的礼物,不仅摆脱了困境,也认识了自己。请问我们现在的物质世界如果还是仅仅在推崇科学的伟大和经济实力,即使有了洪堡最后留下的那样的礼物,谁又能真的懂得这份礼物的价值呢?


October 1, 2007

台湾天后级


最近的新专辑——F.I.R.的《爱.歌姬》和Jolin的《特务J》。等这两张专辑等了好久了呀,这两张相隔各自的上一张都超过了一年多。能在那么红的时候还保持一年多才发一张的速度,更说明是很有自信心和实力的。Jolin在台湾的天后地位就不用多说了,为什么把F.I.R.也冠以天后级是因为主唱的实力太我心中真的是天后等级的。

一一点评。很可惜的要说这张《特务J》还是让我比较失望的。可能是因为上一张《舞娘》实在是非常成功,在听这张《特务J》的时候,不自觉地想要先找到一首达到《马德里不思议》的新奇好听程度的轻松活泼的歌曲,未果。接着想找《舞娘》那样又有style而且越听越好听的主打歌,也未果。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蔡依林唱抒情慢歌,比如《倒带》那种,虽然唱得很有感情慢慢听来也蛮动人的,但是Jolin在唱这种抒情慢歌的时候我总觉得带着少许的拖音,不是很舒服。而《特务J》有好多这种歌曲,而且有不少听着听着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不过总体而言很难说这张专辑失败,可能多听听就会觉得好听了。

至于《爱.歌姬》,F.I.R.继续保持了自己的风格和水准,没有让我失望。我现在越来越觉得主唱Faye唱功卓越。在这张专辑比较出彩的是Faye和另两位男士合唱的《需要你的爱》和《三个心愿》。和对唱的男生一对比,更显Faye厉害。暂时觉得《三个心愿》最好听,但是同时感觉阿沁的实力实在是配不上,只会在那里嗓子装嫩。

PS:已经好久没有写关于音乐的网志了,暑假期间听了不少,但都一直懒得写。现在一并写出觉得比较好听的几张专辑,补一补以前的懒惰。

The Killers - 《Sam's Town》
是在巴黎的Hard Rock吃饭的时候看到The Killers的《Read My Mind》,MV拍得满有意思的,也很有自己的风格。听了整张专辑,风格比较统一,推荐歌曲《Read My Mind》、《Why Do I Keep Counting?》。

The Submarines - 《Declare A New State》
确切地说这算不上一张正式的专辑,但是的确很好听。知道The Submarines的机缘巧合是无意中看到电视里在放《Nip/Tuck》最后一集的片尾曲,所有剧中人物配合自己的剧情对口型唱《Brighter Discontent》。一下子就把我给吸引住了,很华丽的整容室的人物们用最简单的对口型的方式唱这首很朴素的歌,说一个很浅的道理。于是我马上就找到了这张专辑,也知道了The Submarines原来是一对夫妻组合。推荐歌曲《Brighter Discontent》、《Peace And Hate》、《Clouds》、《Darkest Things》。

MONKEY MAJIK - 《空はまるで》
中孝介 - 《ユライ花》
这两张日文专辑保持正常水平,没什么好多说的。个人比较喜欢MONKEY MAJIK的《Pretty People》和中孝介《星空の下で》。

September 26, 2007

三体

自从实习开始以后,平时看书的时间反而多了起来,而且是好几本同时并行的看。本来想上班来回路上看的一本中文小说,后来都用于睡觉了。所以有时候吃过午饭还早的话,我就随便找一个靠海的长椅在外面看。除此之外,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看法文的,最近周末在看轻松经典的《天龙八部》,上班的时候有时空闲也在电脑上看。刘慈欣的《三体》就是我在电脑前认真工作的间隙看完的。

好久没有看科幻小说了,之所以突然感兴趣了还是要感谢《Doctor Who》。自从着迷于《Doctor Who》之后一直比较关注这方面的东西,包括星云奖雨果奖什么的。我以前看过刘慈欣的《球状闪电》的一部分,但是对于农村描写过多,后来就看不下去了。这次的《三体》虽然还是有一部分和文革的大背景有一点点关系,但是觉得吸引人多了。整体而言,还是蛮喜欢的,悬念十足,特别是对于主人公叶文洁的刻画很成功。不喜欢的地方是那个三体游戏的情节设置,很别扭。还是最后故事告一段落的结局,想给大家以希望,但是给得很牵强。全文的主旨很明显,这个问题想一想的话很有意思,但就怕有点好高骛远了。最后摘录《三体》的后记,刘慈欣说得很清楚很明白。

如果存在外星文明,那么宇宙中有共同的道德准则吗?往小处说,这是科幻迷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往大处说,它可能关乎人类文明的生死存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国内科幻作家们是倾向于肯定的回答的,那时的科幻小说中,外星人都以慈眉善目的形象出现,以天父般的仁慈 和宽容,指引着人类这群迷途的羔羊,金涛的《月光岛》中,外星人抚慰着人类受伤的心灵;童恩正《遥远的爱》中人类与外星人的爱情凄美而壮丽;郑文光的《地 球镜像》中,人类道德的低下,甚至把技术水平高出几个数量级但却怀有菩萨心肠的外星文明吓跑了!

但是,“人之初,性本善”之说在人类世界都很可疑,放之宇宙更不可能皆准。

要回答宇宙道德的问题,只有通过科学的理性思维才能让人信服。这里我们能很自然地想到,可以通过人类世界各种不同文明的演化 史来对宇宙大文明系统进行类比,但前者的研究也是十分困难的,有太多的无法定量的因素纠结在一起。相比之下,对宇宙间各文明关系的研究却有可能更定量更数 学化一些,因为星际间遥远的距离使各个文明点状化了,就像在体育场的最后一排看足球,球员本身的复杂技术动作已经被距离隐去,球场上出现的只是由二十三个 点构成的不断变化的矩阵(有一个特殊的点是球,球类运动中只有足球赛呈现出如此清晰的数学结构,这也可能是这门运动的魅力之一)。我曾经陷入宇宙文明点状 化的这种思维游戏中不可自拔,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打发时间,我常常编些无聊但自觉有趣的软件,现在网上重新流行的电子诗人就是那时的产物。那个时期,我 还编过一个宇宙点状文明体系总体状态的模拟软件,将宇宙间的智慧文明简化为点,每个点只具有描述该文明基本特征的十几个简单参数,然后将文明的数量设置得 十分巨大,在软件中模拟这个体系的整体演化过程。为此我请教了一位可敬的学者,他是研究电网理论的,是建立教学模型的高手,算不上科幻迷但也是爱好者,他 对我那个错误百出的模型进行了修正。软件运行时最多的一次曾在十万光年半径内设定了三十万个文明,这个用现在看来很简陋的TUBO C编的程序在286机上运行了几个小时,结果很有趣。当然,我只是个工程师,没有能力进行这样级别的研究,只是一个科幻迷玩玩儿而已,从科学角度讲得出的 结果肯定没什么意义,但从科幻角度讲却极有价值,因为那些结果展示的宇宙间点状文明的演化图景,不管正确与否,其诡异程度是很难凭空想出来的。

我认为零道德的文明宇宙完全可能存在,有道德的人类文明如何在这样一个宇宙中生存?这就是我写《地球往事》的初衷。当然, 《三体》并没有揭示那个宇宙文明的图景,其中的两大文明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个图景,只是揭开了其面纱的一角。比如,既然距我们最近的恒星都有智慧文明,那 这个宇宙一定是十分拥挤的,可为什么它看起来却如此空旷?但愿有机会在《地球往事》 的第二部中继续描述。

那个将在《 地球往事》中渐渐展开的图景,肯定会让敬畏心中道德的读者不舒服,但只是科幻而已,不必当真。:)

从《三体》连载中得知,国内科幻读者喜欢描述宇宙终极图景的科幻小说,这多少让人感到有些意外。我是从八十年代的科幻高潮中 过来的,个人认为那时的作家们创造了真正的、以后再也没有成规模出现过的中国式科幻,这种科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完全技术细节化,没有形而上的影子。而现在 的科幻迷们已经打开了天眼,用思想拥抱整个宇宙了。这也对科幻小说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遗憾《三体》不是这样的“终级科幻小说”。创作《2001》式 的科幻是很难的,特别是长篇,很容易成为既无小说的生动,又无科普的正确,更无论文的严谨的一堆空架子,笔者对此还没有信心。

哦,这个设想中的系列叫《地球往事》,没有太多的意思,科幻与其他幻想文学的区别就在于它与真实还牵着一根细线,这就使它成 为现代神话而不是童话(古代神话在当时的读者心中是真实的)。所以我一直认为,好看的科幻小说应该是把最空灵最疯狂的想象写得像新闻报道一般真实。往事的 回忆总是真实的,自己希望把小说写得像是历史学家对过去的真实记叙,但能不能做到,就是另一回事了。设想中《地球往事》的下一部暂名为《黑暗森林》,取自 八十年代流行过的一句话:“城市就是森林,每一个男人都是猎手,每一个女人都是陷阱。”

哦,最后说的当然是最重要的:谢谢大家! ( 刘慈欣 )

September 7, 2007

Par Amour du Rugby


要不是今年rugby的世界杯在法国举行炒得异常火热,要不是我实习的银行是世界杯的赞助商、相关活动不断、办公室老头一直讨论这个话题,我应该是对这一体育活动毫不关心的。但是今天晚上我还是乖乖坐在电视机前,一分不差地看完了今年世界杯的第一场比赛法国对阿根廷。

首先我想还是有必要解释一下什么是rugby,说实话来法国之前对于rugby我是闻所未闻的。中文翻译rugby就是橄榄球,但是和我们一般脑海中的美式橄榄球不同,球员是不戴任何护具的。这一由英国人William Webb Ellis(世界杯的奖杯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发明的活动意想不到的野蛮和高级。据我今天的观察,队员们个个都像摔跤比赛选手那样壮得不行,流血、把人压成肉饼子的叠罗汉都是家常便饭。但是这正是它的好看之处,纯粹的拼了老命去抢球、扎成一堆顶着对方步步前进、当然还有漂亮的一脚射门。


之前不管是看报纸的报道,还是公司里听同事的大肆夸耀,我一直以为法国rugby很强的,否则也不会在法国办世界杯了。但是今天看下来有点小失望,法国队根本地不过同组的阿根廷么。防守意识不够,冲劲也没有阿根廷的足。难得的首场还是东道主,在Saint-Denis八万人坐得满满的一票难求的宏大观众支持下,输给了阿根廷。在比赛的最后,解说员还抱着乐观的心态说最差的结果就当小组第二名出线也好。听说新西兰很强的,明天有空看看,再听听同学当志愿者去现场发回来的报道。

August 28, 2007

实习手记


其实昨天是我在法国兴业银行实习的第一天,照理说这篇网志应该昨天写。但是一来我比较懒,二来觉得写出来想流水账一样,没什么大意思。今天有点小空,又突然觉得即使现在看来没什么意思,但是仅作为归档文件,或许以后看了会有感觉。先是简单的关于公司的介绍,摘录于wikipedia:法国兴业银行(Euronext: GLE)是法国银行业三巨头之一,也称三老,另两个为法国东方汇理银行(CALYON,又名“农业信贷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又名“巴黎国民银行”),法文名为Société Générale。全称为“法国促进工商业发展总公司”,创建于1864年5月。总部设在巴黎。公司的股票分别在纽约、东京以及巴黎的证券市场上市交易。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小注:其实现在“三老”是Société Générale,LCL (ex-Crédit lyonnais)和BNP Paribas。)

我所在的是法国兴业银行在瓦尔省(Var)的总部,位于土伦,十足的蓝色海岸海滨城市。我在Marketing部门,要处理省内三十多个分行/支行的相关事宜。具体来说我做的是marketing opérationnel。Marketing一般分为两部分,一个是marketing stratégique,就是负责之前的市场segmentation-ciblage-positionnement什么的;另一部分就是marketing opérationnel,就是包括几个P什么的。在法国的银行为了吸引客户,会有很多促销手段,比如开户的时候或者是介绍朋友开户的时候每人送个几十欧阿,或者小孩生日送个礼物阿,再或者比如现在2007年橄榄球世界杯在法国举行的相关活动阿。我的任务之一就是负责这些促销活动的完成,每天就在分配礼物和发送奖金。突然觉得和在SUN做AP有点像,都是在“付出”。其他的任务还包括各个分行/支行的业务绩效汇总什么的,这部分我还没怎么会,以后慢慢来。

不得不说得是办公环境。硬件上整体而言还是不错的,办公桌什么的一应具备还蛮大的,隐私也比较好。唯一的缺憾是竟然没有免费咖啡茶水,厨房/咖啡厅里有自动售货机,价格倒是比外面便宜点。软件方面很有的一说,我所在的部门,也就是marketing opérationnel部门,包括我一共6个人,除了我其他五个竟然都是女的。有两个是领导,有自己个人独立的办公室,我和另三个女同事共用一个办公室,不得不说阴气实在太重。每天早上见面要一个一个bisous过来就不说了(因为在法国男的之间一般不亲)。办公室里不断充斥着聊天的声音,上班时间、中午吃饭的时候,一直一直都在用很快的语速聊天。一方面她们讲的实在超快,我有好多地方听不懂,另一方面话题我也不太感兴趣,所以我中间插话不多。但是我又想,虽然是有原因的,但也不能这么孤立于大家啊。于是今天下午参加了她们的一个余兴节目,画图看个性。大家每个人画一个树,她们拿着心理测试的书一个一个分析。其中一个人特别会搞笑,总之还算是蛮有意思的。我刚才说那么多,都不是在抱怨,因为她们几个人都实在是太好了。我发觉我在土伦碰到的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法国人,人都超好的!最后再说一个阴气过盛的例子。大家都知道一般男生都要比女生怕热一点,男生开空调总要比女生设定的温度低一点。这两天法国突然开始升温,我在办公室里都觉得热,我就问。她们一点领子也不接,说“没有啊,正好”。我也没有下文可以接了。差不多先写到这里,以后有内容再补充。

August 26, 2007

好日子到头了

自由自在、轻轻松松、我的最后一个暑假就这么要结束了呀——明天开始我就要去上班实习了。为了缓解实习第一个礼拜交通上的压力,我现在搬到了土伦暂住一周。才到这里,竟然就开始想念埃克斯的同学们了。现在年纪越大越来越“伤感”。记得以前毕业离别的时候,看到同学点离别时的感伤,我还在那边想着“离别是为了更好的明天”这种没良心而且当下狠刹风景的念头。我现在的状况是知道朋友离别很伤心,但心里也清楚随着时间的推移过了几个月甚至几年都会忘了,但是与此同时,对于大家感情迟早会变淡这一事实的领悟却又更让我觉得感伤。啊呀,我现在在瞎操什么心啊,明明一周后就又回埃克斯生活了。

相较之下,似乎我更应该关注的是明天的第一天实习。我本来就是那种不想工作的人,整天就想着哪天能意外中头等彩票,却从来不买彩票。每天就盘算着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安排,期待节奏超慢的日子。自从来了法国(而且还是南法),我个人的生活节奏更是日趋缓慢。特别是这段日子,不用念书也没有什么要我操心的事情,生活节奏整个就像在公园打撞球的老头子。一下子又要我去适应每天早起早睡辛苦交际的工作生活,我可是要好好努力了。这两天每天早起早睡,生活规律变了(变好了?),头上又开始暴痘了。痘痘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弃我而去啊?怎么说了一圈,似乎又偏题了。总之正如人生中我最信奉的是运气,那就祝我自己明天好运吧!

ps: 头像是我自己去Simpsons电影网站上建的,似乎还是不像我。

August 23, 2007

无形的手

以下内容含有《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剧透,请选择阅读。
============= 分隔线 =============

虽然之前有了警告,但是一开始就把故事情节甚至结局将出来总觉得不太好,所以还是先从这本书的缘由讲起。这里要非常感谢丹丹大人,在8月4号马赛飞机场的书报亭把这本之前朝思暮想的《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送给了我。说个题外话,一本英国的书怎么在隔壁的法国买要比在跨了整个欧亚大陆那么远的中国买还要贵50%啊?

HP系列之所以好看,是在于能和主人公一起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冒险,怀揣着好奇心看这一系列的书更能看得津津有味。记得从第五集开始,Harry Potter给我感觉就越来越黑暗了,就是个怨气十足的小奋青。整个的魔法世界的格局里,伏地魔的声势也越来越浩大。整部作品从轻松有趣的魔法学校生活向魔法世界大战转型。这么多的人物这么多人的命运,你以为都掌握在J.K. Rowling的手里,其实不然。因为就是在HP里面就有一位所有事情的幕后操纵者,他把每个人的命运都设计好了,并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他的设计,甚至不惜任何人的生命。那就是咱们“伟大”的Hogwart的校长大人Albus Dumbledore。Harry Potter和他的两个好朋友所有的主观努力其实都只是踏进了Dumbledore设好的故事情节。所以不管是Harry Potter,还是Snape,还是伏地魔,他们都只是Dumbledore故事里的棋子。Dumbledore用他那无形的手编织出了整个Harry Potter系列的故事。Harry Potter把Dumbledore当作充满智慧的英雄来敬仰崇拜,还把自己的孩子命名为Albus来纪念。我怎么总觉得在最后以集里Dumbledore成了不怎么让我觉得喜欢的人物了呢。

August 16, 2007

拼的就是风格

喜欢看《我型我show》,不知不觉一路看下来已经四年了。四年前谁会想到第一届的冠军会去投奔湖南台的节目呢?纵观四年的节目,我还是对第一年的最喜欢。第一年没有什么现场直播,也没有什么观众投票,但是是纯粹的reality show的纪实风格。后来一年比一年娱乐化,主持人的话一年比一年多,选手也一年比一年活泼。但是我仍然喜欢myshow是因为我个人觉得这个节目很“上海”,是一部上海味很浓的show,感觉就像哪一个学校里联欢会的扩大版。这么说是因为这个节目内容又多又杂,乍看之下给人感觉很乱,选手评委随便插话,演出节目怪招百出,但是在杂乱的背后还是存在着真情。所以myshow总有点亲切感。

Myshow另一个出彩的地方,也就是相较于其他台类似节目的不同之处,就是在myshow的舞台上说到底拼的是风格。正如其名,不是要唱得多好长得多好(当然这些也是加分的),重点是要有自己的风格。在myshow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有自己明显的风格,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说说今年的myshow。主持人方面实在是让我比较失望,林海和叶蓉的废话也太多了吧,没几句是到重点上的,还一天到晚在那里煽情。怎么不让周瑾和袁成杰来主持,一个圈内性格老将,一个家族里的年轻活力,多好!说重点是今年的选手们,我最最喜欢的就是常小婧啦!她一出场就把我给吸引住了,有点像范晓萱又有点像小S的装束,唱起歌来气势个性十足,这么有style的选手让人拍手叫绝。而且她唱什么歌都很有自己的味道,之前的《赤裸裸》配上她的舞步把我给镇住了。15进13的时候她唱了一首比较小众《宝贝》(我还是以前听小S唱给自己的宝宝听才知道这首歌的),实在是太感动人了。唯一不足的就是后面一群像鬼一样的白衣舞群在晃来晃去吓人破坏意境,如上图。

最后还要说说几位阿拉上海的选手,他们都是偶像组的——潘辰和郜晓晨。其实我本来对偶像组的没什么好印象,唱得那么烂再有风格也难以入耳啊。不过潘辰和郜晓晨虽然长的那么好,唱得那么烂,我却忍不住喜欢。像高阳淘汰的时候,郜晓晨随口一句:“以后留在上海,再叫你出来一起玩。”还有潘辰一直说自己不会说话,还说自己狗屎运什么的。天呢!我说,现在上海的小朋友们啊,你们的性格实在是太好了吧!虽然才艺不佳,但是人长的又好,性格又好,这不是已经完美了么?

August 8, 2007

你爱国吗


这个标题乍眼看似乎和我这两天看的这个真人秀没有任何关系。《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是FOX除《American Idol》之外另一个当家的在暑期播放的淘汰制选秀节目,从名字就可以知道是跳舞比赛。重点是不仅要会跳自己擅长的或是当下流行的,比如hip-pop或者什么交谊舞,要选手什么舞都可以,抽到什么题目跳什么舞。其实跳舞和唱歌一样,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然后用自己的理解去诠释去表达。

那怎么会从跳舞比赛扯到爱不爱国呢?在10进8的比赛中,规定每位选手都要做一段指定的solo,而这段solo就是请节目组的某位编舞老师编的。这次编了一个期望和平的反战主题的舞,配合John Mayer的《Waiting on the World to Change》,每位选手都在自己的衣物上写上自己觉得重要的一个词,比如希望、尊重什么的。紧接着在第二天揭晓结果的节目一开始,评委头头Nigel Lythgoe(似乎也是制片人,总之是创始人之类的元老级人物)竟然公开声明。说是前一天晚上的“反战”主题的表演得到了很多负面的回馈,回馈说在伊拉克战争这个大前提下宣扬“反战”是表明这个节目及其表演者对自己国家的一种不支持,是种“不爱国”的行为。Nigel Lythgoe在表示莫名其妙的同时不得不作为注解说他们的反战主题的表演并不代表他们不爱国,他们的反战主题表演并不代表他们反对伊拉克这场战争等等。经典语句是:“Who would’ve dreamt — with the dancers using words like ‘humility,’ ‘love’ and ‘passion’ — that I would be defending a television show that uses words like that?”

这件事情看起来莫名其妙,其实很复杂。首先,什么叫做爱国?我是实在是说不出来,我想对我而言只能把爱国和爱家类比起来。什么叫爱家,就是爱自己的家人(包括一家之主),支持他们的决定(而不是打着“为了你好”的牌子去为别人做什么决定)。就算家人的决定行为和自己的价值观有所冲突,不是再三阻挠而是默默支持。因为即使家人的行为“不对”,我们还是爱家人的。即使是十恶不赦的大恶人,每个人都因为大恶人被处刑而大快人心的时候,他的妈妈还是为自己的儿子而伤心。这样来说,如果一家之主比如爸爸决定为了捍卫他个人认为的“家族荣誉”而和邻居肉搏,作为家里的一份子虽然不赞成用暴力解决问题,但是应该做的是帮肉搏回来的爸爸伤口敷药呢,还是冷眼旁观不管他的死活一直给他讲大道理?要是用这种类比的话,即使作为一个有强烈反战意识的爱国公民,要是自己的国家决定开战的,自己的亲人朋友开赴战场了,能做的就应该闭上“反战”的喇叭默默支持。

问题在于国家和家人,有着多大的区别啊。比如刚才那个例子,作为美国人就要支持伊拉克战争,那这到底是在爱国还是在爱领导阶级?《Masters of Science Fiction》的第一集《A Clean Escape》讲了一个悲剧性的故事,故事的最后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当多数人的命运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时,掌权者的失职可能被原谅吗?”掌握着很多很多别人的命运的“领导”,你们的行为你们的决定可不仅仅关系到你们自己啊。最可怕的是,当我们谈到“领导”,对我们(包括那些立志成为领导的人)而言,“领导”只是一群地位很高权力很大的人物,“公仆”似乎只是遥远的不可触及的一个概念,但是“公仆”才是“领导”这一角色存在的唯一有意义的缘由啊。所以以后,好好想想,在号称自己爱国的同时,有多少成分其实只是在爱领导阶级呢?

我们为什么要爱国?对我而言,这是一个终极问题。国家,作为一个由政府领导的各种各样国家机器、政治制度组织的一个政治上、法律上的本体,现在的我是打破脑袋也想不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啊。但是我们不就是这样么,有时即使不知道什么答案,还是会继续我们的行为。就像《Masters of Science Fiction》片头说的那样:“很久以来,我们都在探寻生命是如何开始的,生存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又将去往何方......”现在这些问题都未果,我们还是继续在干我们正在干的事情啊。

August 4, 2007

07暑期剧及新剧泄漏版浅尝

最近暑期剧和一些秋季新剧的泄漏版不断,像试片会一样,看了不少第一集。包括《Burn Notice》、《Side Order of Life》、《Pushing Daisies》、《Californication》、《Chuck》、《Meadowlands》、《State of Mind》、《The Big Bang Theory》和《Damages》。以下还是就我看完觉得比较感兴趣的推荐。


首当其冲的就是abc的秋季新剧《Pushing Daisies》,故事讲的是奈特拥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可以触及死物并使其复生。他可随意使用这种能力,解决凶杀案自然不在话下。他会让死者复生,让他们亲口说出凶手是谁。但世事岂能 尽如人意,奈特用自己的能力将青梅竹马的爱侣巧卡带回了人间,最大的遗憾却是不能触及自己的爱人。一旦触及,她会再次死去而且不能二次复活。(引用了ydy翻译的简介)

其实本来看了这段简介觉得没什么很大的意思,再看宣传照男女主人公身高悬殊到了不协调的程度,感兴趣程度不是很大。谁知道看了pilot以后感觉180度转弯。因为这个剧集很会讲故事,是用那种童话般的语调来讲这个带有一点奇异色彩的故事。特别是一开始对于人物的介绍,平淡却一针见血而且还有点古怪的描述,完全就是《天使爱美丽》的风格。另外我在看的时候一直觉得旁白的声音耳熟呢,原来就是Jim Dale。作为Harry Potter美国版的audiobook的朗读者,旁白这种浪漫主义的类童话剧最适合不过。总之这部《Pushing Daisies》可是我最不愿意错过的秋季新剧第一名。


这是一部很令我期待的cbs的秋季新剧《The Big Bang Theory》,还是引用ydy的简介:Leonard和Sheldon是两个世间屈指可数的天才科学家,从量子物理学到宇宙大爆炸,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但在日常生活上,二人非常笨拙,就像我们 迷失在太空一样无助。他们从未真正明白,感情事不可用科学法则去解释。让他们知道自己心脏位置的,是新搬来的邻居Penny,一位剧作家,平时兼职侍应 生。Penny美丽动人,活泼开朗,而且刚刚回复单身。她的出现为那个“科学怪人”的小圈子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同样为她着迷的还有Howard Wolowitz,自语为加州工学院的Casanova(意大利有名的浪荡子),还有Rajesh Koothrappali,只懂得和别人讲深奥的相对论和艰深的科学术语。化学反应就在这帮科学怪人和美女之间发生,在彼此相处中他们都在经历一段刺激的 前所未有的人际关系。

现下说geek的剧集不少,傻傻怪怪的人面临社交生活,心地善良总能让观众觉得可爱,包括《Chuck》走的也是这种路线。不能说《The Big Bang Theory》在内容设定上有什么创新或者过人之处,但是作为一部sitcom,拼的就是语言上的智慧(我个人不是很喜欢那种通过肢体的夸张表演逗人的那种)。《The Big Bang Theory》的两位主角讲的话很好笑,是有原因的,有剧情基础的。只希望编剧们可以继续加油,能保持polit的水平我就很开心了。


《Damages》是FX夏季正在播出的一部算是法律主题的剧集。FX似乎对于这种华丽的黑暗主题剧集情有独钟,比如业界评价超高的《Nip/Tuck》,还有前不久推出的Courteney Cox主演的《Dirt》,都是讲这种比较高端的黑暗。有什么还能比法律界更高段更黑暗的呢?同样还是引用ydy的简介:“以法之名”,讲述了纽约市“高酬诉讼”界的翘楚,Patty Hewes及其门徒Ellen Parsons的故事。大幕拉开,演员出场,法庭犹如舞台,真亦假时假亦真。二人被卷入了一场集体诉讼案,作为起诉人,她们要想方设法将涉嫌受贿的国内最 有钱的CEO之一,Arthur Frobisher定罪。为了赢得胜利,她们不惜一切代价。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高酬高危,自古真理。

不知道为什么我最近突然对法律剧有了些许兴趣,前一阵还看了好几集《Boston Legal》。后来实在是受不了那个肥硕的自以为是又好色的丑恶嘴脸,看着觉得恶心,于是决定放弃。这部《Damages》可不一样,主角Glenn Close可是大来头。(我认识她还是从《Will & Grace》里面那个磕药的摄影师。)其他的角色就算心肠坏也没让人觉得那么讨厌。打算好好看看这部戏,以后还能给老大一点职业建议。


特别喜欢的也就这些了。《Californication》《State of Mind》勉强推荐。当然我还看了最最喜欢的《Dexter》第二季的两集泄漏版,据说是跟着第一季的DVD一起发行的。当然是一点也不比第一季差,就是经典的延续么!要是连《Dexter》第一季也错过了,快趁着暑假把好看的给补回来啊。

July 27, 2007

Mika! Mika!


一个歌手好到让我为之写不止一篇网志,一张专辑好到让我真的去Fnac买他的正版,这就是Mika!之前电脑坏了,硬盘里的音乐都没了,第一个想着一定要恢复回来的就是陈老师、Jack Johnson和Mika。在ipod里不时就会想到要听一听而且百听不厌的也是Mika。我觉得《Life in Cartoon Motion》这张专辑里首首好听到暴,个人最喜欢的是《My Interpretation》、《Grace Kelly》、《Billy Brown》、《Lollipop》、《Big Girl (You Are Beautiful)》、《Relax, Take It Easy》......啊呀,快把所有曲目都列完了!实在是每一首都特别好听。

最最早知道Mika还是在看法国电视台里的音乐排行榜,那首《Grace Kelly》。没想到Mika的法语说得也不错呢,毕竟在巴黎生活了一段时间。在二台的一个节目里还特别献唱了《Les Champs-Elysées》讨好法国观众,看看吧:

July 26, 2007

人战人


前一阵把《Doctor Who》第三季给看完了,颇有感想,却一直懒到现在才写。有好几点,首先说说关于Master的出现。不知道以前的渊源,似乎之前老版本里就有Master出现过,但是至少这次对Doctor来说都是新鲜的。一个Doctor一个Master,光是名字就让人觉得Master稍逊一筹(难道还有一个Bachelor?)。但是Master疯癫的性格真是讨人喜欢。其实Doctor还是比较疯癫的,多少有点活在自己小世界里的感觉,所以才一直那么精神亢奋。这下Master比Doctor更加疯癫,更会开玩笑和自得其乐,还娶到一个志同道合同样疯癫的美女老婆,可把Doctor给比下去了呀。我个人隐约感觉比起Doctor更喜欢Master这样的人物。大家都是time lord,都在帮助人类,只是阵营不同。希望Master和他的最佳伴侣下一季能够再回来啊。

接下来还得说说咱们的上校同学,也算是好不容易从torchwood回来和朝思暮想的Doctor混了。可是怎么混了场面最大的这三集没发挥什么作用啊?不是不断和未来人搭讪就是被捆住囚牢,好戏份都被Martha给占了,最后还莫名其妙爆出个没什么讨喜的料来。关于这个暴料,论坛里aileen22的看法和我基本一致,转帖如下:

我非常非常讨厌这个revelation!在13集的讨论贴里发过一段感慨,复制过来,再次泄愤!
貌似很多人都不相信这是真的,觉得是个大玩笑...
不管Jack是不是大脸,这明显就是RTD硬要把他们两个人物拉在一起,制造所谓的surprise...最后Jack明明要走了,还特意转回身和 Doctor说自己是Boeshane Pennisula第一个time agent...小名叫fob的...这话题也转得太突然了吧...
这其中漏洞实在太多了...总结了一下持怀疑态度者的论点...
首先,我们亲爱的Jack同学从一个热情奔放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小青年变成了一个面目可憎巨丑无比四肢萎缩面部膨胀成天待在一个鱼缸里的脸?
Doctor第一次遇见大脸是在200,000 年,最后一次是在50亿年。就算Jack在200,000 的时间里进化?退化?成了那个样子,剩下的四十九亿多年就一直没变?
他的美音变成了英音?(也许那么多年他一直待在英国...好吧...)
他第一次见到Doctor的时候没认出他来?(年纪大了健忘...好吧...)
他既然见都见到了Doctor,也不是什么timeline的问题了吧,为什么要故作深沉不告诉他自己的真正身份(觉得自己太丑,不想破坏Jack在那时的Doctor心目中的形象?...好吧...)
Doctor在Utopia里面说他感觉到Jack is wrong,这是timelord的本能,却一点没觉得大脸有什么不对?
Martha在Utopia也提到过face of boe,Jack一点反应都没有?
Jack小时候的小名叫face of boe,就会因此变成一张脸?不然的话也太巧合了吧?
还有Doctor说Jack是时空的一个固定点,那为什么他最后会死掉?还有很多很多,对照大脸当初出现的时候就会发现有很多对应不起来的地方...
反正对于RTD这个拍脑袋想出来的主意非常非常之讨厌!
我现在希望Jack没有回到DW里了,除了Utopia里镜头稍微多一点点外,其他时间就只有端茶递水还有无聊的牺牲...还是回到Torchwood吧...希望第二季的剧情会好些...


最后不得不说说这最后大结局的主题。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什么Dalek的外星人,终究还是自己啊。好像前两天听叶沙一个节目讨论吉卜力工作室的《狸猫大战》,人类的这样盲目的物质上的发展和进步,到底在干吗呀?特别像中国近几十年,一切以经济指标为标准,物质生活是飞跃了,但是精神层面的进步比古代百家争鸣的时代都差远了。到底该如何进步,是不是该好好想想了。

July 14, 2007

在战争的名义之下

从念完《Bel-Ami》之后就开始陆陆续续的在读这本《Suite française》(中文名为《法兰西组曲》),读了将近10个月终于大功告成把500多页的法文原版都看完了。关于这本书传奇般的来源听叶沙介绍说是这位犹太裔的千金大小姐Irène Némirovsky在二战的战乱中留下这本手记给儿女,自己被抓到了集中营并死在了那里。多年以后,在两三年前,Irène Némirovsky的儿女终于把那本手记打开,这本《法兰西组曲》终于公诸于世。现实原因,本来作者计划写的五卷,只完成并出版了前两卷。

故事讲的是关于二战的事情,第一卷《六月风暴》把视角放在战争爆发初期,法国把政府临时从巴黎撤出,各个阶层的法国人民纷纷逃离巴黎的景象;第二卷《柔板》讲的是德国占领法国那段时间,德军入驻一座小镇与当地的法国居民之间的一些故事。其实我对于战争题材不是很感兴趣的,但是《法兰西组曲》却完全没有取材真枪实弹的战场,而她取的这两个角度的确很吸引人。

正如其题目一样,《六月风暴》故事发展来势匆匆,不管是平民老百姓还是法国超高地位的院士,都面临着“逃难”的问题。关于逃难,这可不能马虎,不能迟疑,必须抓住机会能逃就逃。贵族逃难还是要带着仆人,老百姓只求得有车有汽油就好。我在两年多前初看《Malcolm in the Middle》的时候对其主题曲特别不解,因为在这样一个少年题材的剧集中,怎么会以“life is unfair”这样的语调作为主题曲呢?而且当时我心中还是觉得life is fair的。后来慢慢明白,世界的确并非我那么以为的,并不是有那么强硬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或者“有付出即有收获”的规律的。即使宏观来看有这样的规律,从一个人一生那么短暂的时间上也不可能起作用。所以对于《Malcolm in the Middle》的观众们要从小明白不管好人坏人中彩票的几率是一样的。就好象逃难的贵族和老百姓,他们之中肯定有善良纯真的好人,也有奸诈自以为是的坏人,但是他们都同样很不幸地无法逃避地遭遇了可怕的战争。所以不要抱着为了有好报的心态去做好事,做好人就是出于最原始的对于善良的美好愿望。

第二卷《柔板》讲的已经是暂时没有战争的日子。不过首先让我很惊讶的是法国与德国之前的和平协议签订之迅速,不管怎么说,人民大众的和平似乎是欧洲人更关心并放在重点的。想想欧洲人和中国人面对战争题材的不同立场,中国人似乎更关注于民族情绪的弘扬与发泄,说起日本兵对我们而言感觉完全就是恶魔非人的对立面。但是在《法兰西组曲》里面感觉不管是法国士兵还是德国士兵首先都是普通的人,这些普通的人们只不过被卷入了无情的战争,不得不遵守指令行事。即使是对手,感觉还是有可能理智的交流的。

在《柔板》还有一个比较伤感的故事,一位法国妇人与德国军官相爱了。要是当时哪个中国人和日本鬼子勾搭上了,不知道为什么我怎么会觉得很恶心,会唾骂那个中国人卖国没有气节。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在法兰西的乡间,我感觉到的却只有遗憾和同情。他们在特使环境下相遇,不同的身份却注定着悲剧。
Madame, après la guerre, je reviendrai. Permettez-moi de revenir. Tous nos démêlés entre France et Allemagne seront vieux... oubliés... au moins pour quinze ans. Je reviendrai un soir à la porte. Vous m'ouvrirez et vous ne me reconnaîtrez pas, car je serai en vêtements civils. Alors, je dirai: mais je suis... l'officier allemand... vous rappelez-vous? C'est la paix maintenant, le bonheur, la liberté. Je vous enlève. Tenez, nous partons ensemble. Je vous ferai visiter beaucoup de pays. Moi, je serai un compositeur célèbre, naturellement, vous serez aussi jolie que maintenant...
上面一段是那位德国军官对法国妇人说的话,很久很久以后战争结束后,或许再相遇,那是多值得向往的事情啊。在战争的名义下,一切的情感,包括恋情、亲情、友情都显得那么弥足珍贵。因为那就是我们即使遭遇战争也要好好保存的人类的真情,也是唯一能够支撑我们即使面对战争也要继续下去并期待和平和光明的希望。特别写在今年的法国国庆之际,愿世界和平啦!


July 13, 2007

找得好辛苦

终于定下来了,这是实习找得我实在是太辛苦了,整整找了两个月。其间的辛酸与无奈也没什么好说了,投了一百多封的简历,电话面试、面对面面试了N家。今天中午的时候接到Société Générale(法国兴业银行)的电话,有了肯定的回复。转运是从上周开始的,伴随着我们一家人在巴黎的游览和血拼,收获不少呢。那家英国的小公司我已经完全不抱任何希望了,现在唯一还让我有所心动的是昨天去布鲁塞尔面的那家Kraft。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城市都是我比较心仪的,但是又听说去比利时实习也有签证方面的麻烦,算了,我还是和国外实习无缘。

这回定下来在Société Générale做实习,有高兴的地方更有挑战的地方。因为实习要8月底9月初才开始,所以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可以让我自由支配。我是顶顶喜欢空闲的自由时间的了。要好好计划一下这一个多月干点啥,旅游现在对我而言有点疲倦,还是做点别的什么吧。所谓的挑战就是在这家法国银行做Marketing,法语可必须溜得不行。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人家就觉得我法语过关了,我自己觉得还是要好好地把法语水平再上一层楼!让我迎着明天的太阳继续向前冲吧!

July 6, 2007

忙碌一周,伤感签证

前一阵电脑坏了若干次,硬盘里的东西几乎都没了;投出去的简历想消失了一样什么回音也没有,总之霉到了家。这周幸运指数终于有所上升,周一到周五面试不断,包括两个电话面试和三家现场面试。也不说一定能中吧,至少增加了几率。

今天上午在巴黎面了一家英国的小公司,老板似乎很着急地说要人,说是19号就要到英国报到。但是重点在于我们可怜的中国人不管到哪里都要签证,之前去的法国人实习生都不用签(只要是欧盟内的都不用签)。而且这个visa很难搞:先要公司在英国那边申请work permit,然后我再在法国这边签证。英国的关于实习生的work permit更是难弄,不但要求公司有一定的分量,实习工资的下限,还规定不得超过3个月。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么!所以估计这个机会又该泡汤了。

说到这里还是很感慨visa这件事情的,以前在旅行途中碰到过好多外国游客,和我差不多年纪的。像是韩国人、日本人,他们说起自己的旅行计划的时候根本不用考虑什么签证问题。而我们,不管是去捷克还是去英国,美国什么的就更不用谈了,签证往往成了我们最大的首要要考虑担心的问题。能在申根国里兜,也都靠了那张法国长居证。像这次的实习机会都被签证问题给搞砸了,什么时候我们可以享受那种好多国家免签的待遇啊?

July 4, 2007

普罗旺斯熏衣草



说起我在Aix-en-Provence,一般国内的人都闻所未闻;但是要是说到我们所在的区域以及我们城市名字中的Provence,也就是“普罗旺斯”,那知道的人大大的多了。说到普罗旺斯,大家的第一印象肯定就是熏衣草了。虽然说是在普罗旺斯,但是熏衣草也不是说想看就看的。因为它只有在夏季才会盛开得像明信片封面一样,而开得最灿烂的也就是六月底气月初的现在这个时候。

昨天丹丹开车带我们看熏衣草,按照office de tourisme给的指导,我们选了一条绕山环形路开了一整天。途经许多很纯朴很原汁原味的普罗旺斯的山间小镇,还有大片大片的熏衣草田和麦田。大家说,在这样的地方呆一两天休假一下还不错,养老也可以,可要是一辈子都这么待着可耐不住。可是我就觉得这样很好,缓慢到不行的生活节奏,干燥又阳光普照乡间田野,还有古老似乎像是中世纪的、走两三步就出了边界的小小小镇,我愿意从现在开始就一直生活在这样的地方。

July 1, 2007

博爱的上校同学


差不多把上校同学在《Doctor Who》和《Torchwood》中的感情经历都包括了。对于每时每刻都在寻找调情机会的上校杰克来说,除了“博爱”,似乎没有更贴切的形容词了。

June 29, 2007

大S小S大小爱吃


记得大一大二的时候,第一次看大小S主持的《娱乐百分百》,真是把我笑到爆。我还记得那期的嘉宾是范范,玩那个说台词不准笑的游戏,好玩的不得了。精灵古怪的小S配上稳重口条很顺的大S的姐妹搭档真的绝配。就是这样开始喜欢小S主持的节目,后来大小S请辞《娱乐百分百》,于是又成了《康熙来了》的忠实观众。可是现在超好笑的黄金组合又出新节目啦!《大小爱吃》就是她们俩新主持的一个做菜的节目,当让重点不在做菜,在于嘉宾的搞笑出场和访谈。菜往往是做得不那么完美的,特别是吴佩慈来的那集本来是要做“柠檬cheese蛋糕”,后来忘加那个忘加这个的,最后变成了奶酪慕斯。但是我感觉已经好几年没有看到如此能让我畅怀大笑的节目了,我会好好支持的!但是不知道等到小S预产期快到了的时候,谁又会来接班呢?

June 23, 2007

别眨眼


是因为之前看了《Torchwood》激起了观看《Doctor Who》的兴趣,发现原来《Doctor Who》是相当的有意思。说起《Doctor Who》其实是部很长很长的BBC出品的英国连续剧,似乎恐怕是最长的一部连续剧了吧,而且也是获奖无数。因为它从1963年到1989年播了26季,之后在1996年的时候除了一部电影,从2005年开始又成功地继续这个超收欢迎的传奇故事。《Doctor Who》讲的是时间旅行者“the Doctor”和他的伴侣在时空中穿梭的冒险故事。那么多年来,扮演主角Doctor的人也换了十个,而且是在故事情节中有依据的变身。

这部剧多少和《X-file》有点像,因为讲的都是要么和外星人要么和灵异事件有关系的故事。但是相较之下,我还是更喜欢这部《Doctor Who》。虽然《Doctor Who》有时候让人感觉布景比较落后,特别是那辆时空穿梭机Tardis和各种外星人都看起来粗制滥造的,但是不得不说英国人讲的故事的想象力比美国人的要厉害多了。所谓硬件不行比软件,《Doctor Who》中每一次到不同的时代不同地方碰到拥有截然不同能力外形的外星人,天马行空却又不乏逻辑,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比如我最近看得这集2005版以来的S03E10《Blink》,讲了一个我很喜欢的故事,和我对于时间的想法很一致。故事讲的是有些天使的雕像其实不是雕像,是一种叫做“Weeping Angels”的抽象生物。这里借用了“薛定谔猫”(Schrodinger's Cat)的理论,也就是说当这种Weeping Angels被看到的时候是一种蒙着眼睛的天使的雕塑的样子,否则就是无形的运动的。这种生物可以在你眨眼的瞬间到你身边把你脱离于现在的世界,把你放逐于过去,并凭借这种变化的势能生存。所以当你看到这种似乎是在蒙着眼睛流泪的天使雕塑时,可千万不要眨眼哦。

关于英剧相较于美剧的先进性,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虽然产量上明显美剧展很大的优势,但是英剧无论在尺度开放和剧情寓意上都走在美剧的前面。最后说说我的关于最近看了一些的《Doctor Who》的一个小想法。我们通常看一部电影也好,连续剧也好,总不希望里面自己喜欢的角色死掉。老是觉得到了结束的时候要是这个人还活着,至少说明他有一个好的结局,是让我们欣慰的。但是在《Doctor Who》里面给我的感觉却不同,因为这讲的是一个时间旅行者的故事,没有什么特定属于他的时间,对于Doctoe而言也不是以任何年代为基准的。所以每当他到了每个年代,遇到一些人物,这些人物的生或死都是必然的。也就是说,我们清楚的知道,即使每个人物在历险故事告一段落的时候没有死,他终究还是以某种方式死了的。这种感觉似乎把我们拎到了Doctor这位time lord的高度,既然如此的话,结果怎样似乎都显得不重要了。就像那个大家都知道却不怎么实践的道理一样——过程才是更重要的。

June 20, 2007

贝蒂丑不仅外表


abc上一季度刚结束的新剧《Ugly Betty》就是基于大家小时候都看过的哥伦比亚的《丑女贝蒂》。剧情还是那么一回事,带着牙套穿着老气的Betty闯入一个完全不属于自己的时尚界打拼,最后应该是完美变身,差不多就是一个灰姑娘的故事。但是在这部新的《Ugly betty》里怎么会有这么一个那么让人讨厌的“灰姑娘”呢?!反正标题就是“丑女”的,所以作为主人公的闪光点就应该在“心灵美”上。但是就我看来,这个Betty的心灵也不见得有多美,而且实在是相当地讨人厌,就仗着自己长得丑肆无忌惮地干扰别人的生活,好像自己是谁一样要来拯救身边所有的人。

好在这部剧还是有些亮点的,我觉得似乎就是这些亮点让《Ugly Betty》一举夺得了最佳新剧奖。那就是可爱的在《MODE》工作的另外几个助手们,Amanda和Marc实在是太可爱了。支撑着我一直看下去的几乎都是Amanda和Marc的出演。和似乎是“正人君子”的Betty比起来,Amanda和Marc不但长得好,性情真,有个性,还是绝对的配对。记得有一幕在密室中,Marc被Amanda喜悦地鞭打。我觉得似乎突然时光倒转,看到了《Will & Grace》中Jack和Karen的影子,毕竟这对经典人物还是要有接班人的呀。在season finale里面,说道Amanda竟是老老板的女儿,而Marc也很感动地被Wilhelmina以自己计划延迟为代价召回。看来下一季也少不了这一对活宝的好戏啦。

June 19, 2007

Cheer的姿态

昨天收到了从YesAsia订购的《花的姿态经典实录》双CD加DVD,收到的时候真的是先吓了一跳,因为盒子很大。虽然里面就只有两个CD盒的实际大小,但是从外面看盒子真的很大,感觉是半个笔记本电脑那么大。而且这似乎是限量15000套的限量精装版,现在再去YesAsia已经是显示缺货的状态了。对于我而言,已经很久很久没有买正版的(或者说是实物的)音乐方面的产品了。但是面对陈绮贞,两三年没有发新专辑了,这又是她的第一张演唱会的Live专辑,怎么能不挺呢?

迫不及待的到手后立即播放,陈绮贞实在是太令人喜欢了。虽然每一首歌都已经听了不知道多少遍了,但是在演唱会上听起来依然能像第一次那样感动人。同学说,陈绮贞的歌每一首单独拿出来听都很好听,但在一起又感觉每首歌都很像。我说这就是她的风格,这就是陈老师的姿态。从dvd里面看,陈绮贞的歌迷似乎都是带着副眼镜的典型的台湾大学生似的人物,不是那种疯狂的长相怪异的疯狂追星族,而我是多希望也能去参加一回陈绮贞的演唱会啊。另外还发觉陈绮贞在这场演唱会里,虽然服装换得不多,但是人超美,比我以前印象中的陈绮贞的漂亮又上了一个等级。所以要推荐看看陈绮贞放在自己个人网站上的一些演唱会里的现场照片。值得一提的是,在演唱会的进行过程中,陈绮贞一边唱还一边用自己的相机记录演唱会现场观众们的样子。观众们在暗灯中挥舞荧光棒的样子还作为了《花的姿态经典实录》里面陈绮贞致歌迷信的封底。这个会唱歌的、脑子里实在是有想法的哲学系女孩,怎么能不叫人喜欢呢?

附:陈绮贞 《花的姿态演唱会经典实录》

1998年,香港滚石唱片公司以「少女标本」为包装,一次过把四位台湾少女歌手介绍到香港,包括:当年人气最红的徐怀钰、「九头身美少女」吴佩慈、爽朗的 李心洁和最低调的陈绮贞。9年已过,各人在演艺圈的命途各异,但终究仍然活跃在圈内,实算难得。而在这四人中,近日竟难得地有两位同时发片,令国语乐坛一 时间热闹了不少,她们分别是暌违多年的徐怀钰和广受欢迎的陈绮贞,本文则先说後者陈绮贞。

早前才发行过个人单曲的陈绮贞,近日在唱片公司的安排下,把她在年前举行的《花的姿态演唱会》辑录成CD和DVD发行,让乐迷重温当晚的现场实况。

陈绮贞经过9年来的努力,已然成为乐迷心目中的名牌,她的歌声﹑创作和感情流露都深得知音人的喜爱,不管是自资推出单曲,或找大品牌发行专 辑,统统都有满意的成绩。而她这个《花的姿态演唱会》当年也广为乐迷留意,门票火速售罄,可谓场场爆满。至于媒体对是次音乐会的评价亦高,《自由》、《中 时》、《联合》、《苹果》都给予高度的肯定,其中《中国时报》更以「好屌」来形容她的表现,绝对是高度赞扬。

说说绮贞当晚的现场表现,笔者的评价是:始终如一。对她这些与话筒为伍的对立歌手来说,现场表演根本就是她生活的一部分,表现早就驾轻就 熟,就算改在大型个唱演出,也无损她的功力和吸引力。事实上,绮贞的歌声优美﹑可爱和动人,唱现场跟听唱片亦没有分别,如果说李克勤的歌声是零瑕疵的话, 绮贞亦该可享这美名。另外,她当晚的演出亦见投入﹑尽情和挥灑自如,更换的多套衣服也有惊喜,而Live Band的演出亦处高水平,大家确能享受到一场无添加的音乐盛宴,不枉花钱买票入场。除此之外,她当晚演绎的歌曲也合乎乐迷的喜好,「旅行的意义」、「还 是会寂寞」、「躺在你的衣柜」、「花的姿态」和「让我想一想」全都是精彩之作,现场听仍味道盎然。

P.S DVD版的高画质和优秀的拍摄技巧,都增加了专辑的吸引力,值得留意。

文/ 李重言Stephen Lee (香港)

June 15, 2007

Pompier


今天吃晚饭的时候闻到有烟味,没在意。吃完晚饭发觉烟味更重了,出门一看,原来是住在我们上一层的一家人家忘了关灶头,搞得整幢楼里面都是浓浓的白烟。于是我们和邻居分别都叫了消防员。五分钟后,来了两辆消防车,但都被困在路的尽头。因为我们是市中心的小道,平时不允许车行。但是共计9名消防员和3名警察还是迅速地到了。他们很容易地从窗口爬进那间有着火趋势的房间,整件事情在一种异常轻松搞笑的氛围下解决了。最后感谢一下日夜保护居民安全的消防员叔叔们。

June 12, 2007

Spider-Man 3


早在《Spider-Man 3》正是上映之前的两三个月,从电影杂志里附送的电影海报就已经贴在了我的房间里。又是一部我很喜欢的系列电影,一定是要看的。错过了首映的那段时间,直到昨天晚上才趁着我们这里电影院打折期去电影院看了法语配音版的电影(原声版的已经下线了)。真的是好看呢!主角面对的人越来越多,这次有整整三个对手。有两个多小时,剧情却感觉安排得很紧凑。再加上插科打诨的报社老板和饭店领班,不紧张的时候很轻松好笑。

其实我对漫画英雄题材改变的电影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之所以那么喜欢蜘蛛侠系列,是因为觉得至少电影版的蜘蛛侠讲的不仅仅像是奥特曼那样一集打一个坏蛋的模式。在电影里总有着更深的人物的心理历程的凸现:第一集里面从平民到蒙面英雄的心理变化;第二集审视自己存在的作用和意义;到了第三集面对自己邪恶的一面并与之对抗。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Peter right now has to learn is that this whole concept of him as the avenger or him as the hero, he wears this red and blue outfit, with each criminal he brings to justice he's trying to pay down this debt of guilt he feels about the death of Uncle Ben. He considers himself a hero and a sinless person versus these villains that he nabs. We felt it would be a great thing for him to learn a little less black and white view of life and that's he not above these people."
— Sam Raimi

我觉得这就是蜘蛛侠和一般的英雄主题电影的区别,所以我们愿意随着剧中人物的行为而起伏,为之感动。坐在旁边的法国人也是看得特别认真,笑点到了狂笑,看到Harry Osborn最后的结果的时候似乎还感动得哭了。

但是我觉得第三集的蜘蛛侠还是没有超越第二集的高峰水平,特别是有些情节比较突兀。个人觉得最大的莫名就是“沙人”,硬生生地把他和Peter Parker叔叔的死扯在一起,莫名其妙地被分解融到沙里,到最后没有任何征兆地坦白认错。还有一点让人很不舒服,蜘蛛侠竟然和别的女人进行了那个倒挂之吻,这不是打破了一个经典吗?同学说这些都只是为了增加电影的情节的张力,这样剧情才能更紧张看得更有意思。我觉得,至少总体而言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了。

June 10, 2007

Captain Who

Torchwood: outside the government, beyond the police. Tracking down alien life on Earth, arming the human race against the future.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s when everything changes, and you gotta be ready.

有人把《Torchwood》比喻为英国版的《X-file》,其实《Torchwood》是英国(也可能是全球)最长寿的连续剧《Doctor Who》的Spin-off。把《Doctor Who》的标题字母重新组合便成了《Torchwood》,讲的就是由Captain Jack Harkness领导的Torchwood小组的故事。

Torchwood抓外星人的故事情节个人觉得其实很平庸,甚至可以说是设计简单。那套行头和“高科技”手段实在是很可怜,感觉还没有CTU的先进呢。但是这部剧好看在人物之间的冲突弄得很满,抓外星人背后隐藏着一些矛盾,由这位活了不知道几百年的Captain Jack告诉我们。另一件很令我惊讶的是英国的文化先驱性,Torchwood小组五位成员几乎都是双性恋(所谓的sexual flexibility),并且经常还有和外星人发生关系的情节。

June 8, 2007

泄密大王一家

之前没有跟看,最近连续06/07的新剧《Brothers ans Sisters》看了一遍。要说这部戏哪里好看,真的还有点说不清楚。庞大的家庭,错综复杂的亲情和爱情,永不间断的小吵大闹和最后永远有的大团圆式的和好。这一家子和我脑海中的典型的美国家庭相差甚远,我以为美国至少父母与子女之间都是很独立的,更像是《The Simpsons》里面Homer对待他老爸的态度。像《Brothers and Sisters》这样不断家庭聚餐宴会的样子我以前实在是没有想到美国也还存在着这样的家庭。当然这个家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没有人能抱守住秘密,不管什么事,马上家里每个人都知道了。

对于角色,也说不上是特别喜欢哪个的。硬说的话,那还是最喜欢大姐Sarah。我一开始对此剧还有些反感也是因为饰演Sarah的这个演员Rachel Griffiths,因为实在是不喜欢她在《Six Feet Under》中的表演。但是看完这一季,越来越觉得Rachel Griffiths演得很好。不喜欢的三代各有一个,Saul、Justin和Paige。特别是Paige,实在受不了这样的丑小孩明明精明得要命还一直在那里装可怜耍心机。不过总之,还是一部不错的新剧,毕竟Saul和Paige只是配角,希望下一季Justin去当兵也不要再回来了。

June 3, 2007

为梦想做什么


我的梦想,是做一名图书馆管理员,要是图书馆馆长就更完美了,就像博尔赫斯一样。这个梦想对我而言是太遥远了呢还是太容易了呢?有点类似的,《书店》的主人公弗萝伦丝的梦想是开一家书店,可是那个小镇不需要一家书店。这样的话,书店还要不要开呢?开了以后怎么维持呢?在《书店》这本书里头,似乎用英国人特有的方法作了回应。据我个人理解,是勇气,面对外部阻挠而坚持的勇气,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勇气。

但这些似乎都只适用于“对的”梦想,更何况这些法子也都没有成功。那要是对于“错误的”梦想呢?在本季《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American Idol》的跳舞版)的第一集,来参加海选的当然都是怀揣舞蹈梦想的人们。其中一位舞技超差,人也怪怪的,评委很无情地数落他,在一旁观看的选手的妈妈奋力起身和评委争辩说:“这是他的梦想,或许在这个舞台无法成就他的梦想,但是没人可以夺走他的梦想,总有一天他会梦想成真的。”而评委回应说:“这就是不可能的,他就根本不是跳舞的料。”面对现实,这样的梦想是否就该被摒弃了呢?

June 2, 2007

ZARD好走


过去的几天好像过了一个多礼拜,但又似乎又只是昨天。说坂井泉水,可能知道的人不多;说ZARD,似乎多少看到过这个名字的应该不少;但要是真的听到了她的歌声,那你肯定认识她。新郎网的标题似乎是《灌篮高手》的片尾曲演唱者,但是似乎对我来说印象中ZARD总与《柯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两天听着《Golden Best ~15th Anniversary~》,怀念这位看似柔弱,但用歌声带给人们感动和希望的女歌手。

May 27, 2007

06/07年度美剧观看总结

本季的美剧已经结束的差不多了,这两天一直想做个总结。要说本季最令人失望的哪一部,这还真得让我有点为难,因为候选实在是太多了,而且令人失望的程度也都相当的高。总体来说,去年延续下来的几部作品本季的水平感觉都有所下降。如果一定要排名的话,第一名还是给《Prison Break》吧。

因为是现编的,实在是让人看得直呼上当。上一季的绝顶聪明的计划制造者在这一季中似乎全在靠瞎扯和无数的惊人的巧合过活。多多少少凭了上一季的面子把这一季全看完了,但是下一季(光是这一点就让人沮丧)我估计是放弃了。

最令人失望的第二名可不比第一名差到哪里去,而且也是FOX的招牌剧集——《24》。这一季的《24》怎么就编得那么烂呢?难道是因为FOX给的待遇不佳,好编剧们都跳槽了?关于《24》第六季的烂大家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因为牵扯到了中国角色,编剧之烂更是一览无遗。

接下来要说一部唯一的我看到一半实在是难以忍受而不得不放弃的死命剧,真的是剧如其名《LOST》。只知道一天到晚在创造莫名的谜题吊人胃口,但是从来不解谜。即使解了,也是那种牵强的解法,或者是那种以另外一个更大的新谜转移视线的做法。对于这样的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在做什么的剧,实在是兴趣已绝。但是听说在我放弃之后,《LOST》这一季的后半部分竟然不错,弄得我心痒痒的,不知道该不该重拾旧剧。

看到左面这样的画面想到的是什么?就是在小说柜台上煽情(或许带有些色情的)低俗小说的封面。没有了Bree和她一家的《Desperate Housewives》就像这么一部无聊的小说。除了冲奖用的S03E07,真的是妙的很!主妇们的家长里短越来越无聊。Susan和Mike终于修得正果,希望Bree回来后的下一季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另一个长盛琼瑶剧就是《Grey's Anatomy》,个人觉得本季的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好多了。因为前半部分带着十足的幽默感,人物故事感觉都轻松了。后半部分Meredith的感情生活终于不怎么纠缠不清了,Izzie竟然出来反反复复的要和George搞婚外情,这一点让我看得很不舒服。下一季还要从《Grey's Anatomy》延伸出《Private Practice》,清新的风格似乎更吸引人呢。

要是总结到底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美剧,如此纠缠不清,越拍越无聊,那就是因为他们不愿意/不懂得规划自己的结束。但是每个季度总有新剧上演,老剧结束。在这一季中,有两个剧集作为结束的剧集,做得还不错。首先是《Rome》,它感觉是有点跳脱于一般的美剧发行模式,让人感觉似乎更像是历史纪录片的拍摄。如此制作精良的一部经典,拍了两个季就结束了,让人回味无穷。

另一部青春偶像剧的结束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前的事情了。《The O.C.》的结束很聪明,使自己成功地保留了些经典的记忆,而不用费尽脑筋苦命死编了。当然这样的青春永远不会结束,从橘子镇中出来的明星出演的《Hidden Palms》马上就要在CW台播了,青春传奇是否还能延续呢?

最后说新剧,特别是好的新剧,是最让人激动的。因为真的觉得很好,所以才想推荐。但是真的说起来,有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暂且献给个名字和图片,自己看了就知道了。他们是《Heroes》、《Dexter》和《Brothers and Sisters》!!!

May 19, 2007

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一直想读这本书,叶沙也有推荐。机缘巧合读到的是台湾木马文化出版的版本,译作《追风筝的孩子》。这也成了我读的第一本台湾出版的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繁体中文书。看上去不薄的一本书,但是到底是中文书,断断续续几天就读完了。在开始读这本书之前,我心里是做好了十足的要哭的准备,但是想好要好好忍着,到了最后最高潮的时候一起大哭。在看到阿米尔回国的时候还一直没有哭,因为离结束还有一两百页,我打算把情绪留到最后。此时无意中和丹丹交流了一下,他却告诉我哭点已经都过了。于是无奈从头到尾只有鼻子酸了几次,但都没哭成。

读完之后,感慨还是很多的。接下来我还是想以故事情节为重点,一个一个的说。故事的主人公可以说有三个:阿米尔,有钱家的少爷;哈山,阿米尔最忠实仆人/兄弟;还有恶到骨子里的阿塞夫。

坏人有分两种,一种是知道自己犯错并且会自我反省的,另一种就是事后根本不自我反省的。阿米尔就属于前者,阿塞夫就属于后者。我个人认为,阿米尔是一个坏人,包括他对哈山、哈山的儿子的所作所为,几乎所有的一切都应该由他负责。奇妙之处就在于阿米尔在作恶的时候是有意识的,知道自己在做一件伤害别人的事情,与此同时还在非常矫情地希望别人进行暴力反抗以减轻自己的罪恶感。面对自己的恶行,阿米尔似乎时常在自我反省,但是这样的反省却没有任何的作用。

阿塞夫就是那种不认为自己在做坏事、一切都自认为是理直气壮的也从来不反省的人。这种人在作恶的时候还会摆出一推所谓的“道理”出来,感觉他们是在做正确的事情、在替天行道。这本书的故事发生在阿富汗,不可避免地牵扯到了塔利班政权的恶行,而阿塞夫就是其中成员之一。这样的情形有时我们还能看到出现在某种领导的身上,作了不对的事情还要摆出一堆“道理”,似乎这样错事就不错了。其实万事要往上面加个冠冕堂皇的“道理”还不容易,问题是能不能透过表面的“道理”看到实质。这些摆道理、做坏事的人们还分两种,一是心里默默肯定信奉这些“道理”的,这些人只能说他们比较“蠢”;还有一种就是他们心里清楚这些所谓的道理只不过是借口而已,他们就是纯粹的坏人了。

最后要说我最最喜欢、最为之伤心的哈山了,哈山啊,真的是最纯朴最可爱最有情有义的好人了。面对阿米尔对他做的一切,哈山一一默默承受,保有一颗最让人尊敬的美丽的心。有人说这位追风筝的孩子的故事是关于“原谅”的,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学会的就是要原谅别人。是这样的吗?如果不是最好的朋友,那应该原谅吗?是陌生人的话应该原谅吗?哈山掏心掏肺地把阿米尔当作最好的朋友,而阿米尔只把哈山当作陪玩的仆人,这样的阿米尔应该原谅吗?我不知道,这样的原谅岂不是一种纵容?但是故事中的哈山的确是原谅了阿米尔的一切,并且还是一心一意地把他当作最好的朋友,这也正是哈山打动我们、让我们佩服、心动之处。

脱离人物之外,有两个题外话,我自己还没有答案,留作以后再看。首先,友情是单向的吗?别人不把你当朋友,你还一直屁颠屁颠地凑上去要和别人做朋友吗?其次,勇气到底从何而来?这个问题我中学时代就想过,至今想不出来。勇气和胆子大小没有关系,胆子大小似乎可以训练出来,勇气却不是如此。至少我希望不是与生俱来的,否则对与生不俱来勇气的人来说实在是太可悲了。

May 17, 2007

搬家啦

实在是没办法才搬的。其实ycul还是可以的,只是那个文字编辑器要打开要费太大的劲,而且还要看运气。今天下午想写了,后来试了一整个下午才终于打开编辑器。好不容易写完了,顺利地提交上去。后来想加一张图片,谁知文本却不翼而飞。实在是受不了了才打起搬家的念头,好歹我的blog始于ycul,到现在也已经整整两年了。晚上的时候一直在从ycul一篇一篇的往blogger这里搬,搬得好累,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也已经写了那么多篇的网志了。现在ycul有上不上了,明天再继续搬吧。Ycul的就作为存档吧——http://yann2005.yculblog.com

题外话:虽然我很喜欢google,但现在似乎我的全部家当网上生活什么的都在google这里了。又喜欢又害怕。

比Jack还勇

http://foto.yculblog.com/photo/y/yann2005/24-season-6-promos-01.jpg

之前去旅游,拉下了好几个礼拜的美剧,等到回来的时候也是先看比较喜欢比较期待的。说实话自己对这一季的《24》不是很满意,剧情设置的有点脱节勉强,没 什么整体性。为了故事的发展,故意让Jack犯傻好几次。于是没有在第一时间把《24》给补上,这几天把其他的差不多都看了,再回过头来看《24》。看到 S06E21,总算是看到有点感觉的一集了,season finale将至,但还是要先来说几句。

CTU的追捕对象随着季数的增加不断升级——国内的种族主义分子、中东人、俄国人、中国人。特别是在最近的三季中,中国人的戏份越来越多。先来点剧透:在 第五季的结尾,中国驻美大使馆的一把手Cheng把Jack运回中国严刑考问情报未果,和美国政府作了个交易又把Jack送回了美国。接着Cheng又以 Jack的前女友为俘虏从Jack那得到了号称拥有俄国高端军事情报信息的芯片。谁知芯片坏了,于是Cheng转向Jack的爸爸(一个难以想象的坏人) 让他帮忙修,条件是帮Jack的爸爸从CTU把Jack的侄子抢出来。这三次交易的复杂性和密集性,不仅让人佩服中国人博弈脑袋之发达,还让人对编剧绞尽 脑汁为故事的延续而增加张力的收效甚微而感到失望与无奈。

http://foto.yculblog.com/photo/y/yann2005/24zhou.jpg

S06E21中最惊心动魄的就是出现了以周勇为首的中国特种小分队。撇开他们超别扭的中文和超流利的英文水平不谈,他们以超高的效率占领了CTU、制服了 Jack并抓住了Jack的侄子。另外令我个人十分开心的是,周勇还很果断的把Milo给解决了,再也不用看到那个长脸不断向Nadia献殷勤了。在 S06E21中,中国人在CTU面前好好地扬眉吐气了,至少一直到S06E22开始前。接下来的第六季的剧情似乎和中国人关系不大了,但S06E21也算 是本季《24》对中国人而言的唯一亮点了。

May 13, 2007

Bravo Mario


http://foto.yculblog.com/photo/y/yann2005/Mario.jpg

昨天丹丹去Fnac买了Nintendo的DS Lite和最经典的超级马里奥的游戏盘,一个游戏机也才150欧,小小的游戏盘倒要40欧,任天堂赚钱就赚在这里了呀。由于丹丹假装说要好好学习备考,于 是这两天都是我在狂玩,算是重温儿时的游戏。实在是很好玩!比很久以前红白机的时代内容花头多了很多很多。什么上天入水,变超大变超小。DS的版本特点在 于有上下两个屏幕,上面一个屏幕是像以往一样显示马里奥从左到右步步闯关的情景,而下面一个触摸式屏幕显示游戏的一些数据,包括进程和吃的东西什么的。让 我惊奇的是,还能保存吃到的花,随时想用就用。另外有个功能,虽然没有用到但也很让我惊叹。就是两台DS Lite之间还能通过wifi一起玩,而且只要有一个人有游戏盘就行了。随着Wii的深入人心,任天堂现在是越来越出风头了。就马里奥而言,能把这么一个 简单的游戏,做得那么又有意思又长久不衰的经典,实在是重现辉煌的任天堂。

April 22, 2007

Bronzage大作战



昨天晚上这个时候回到家,大家都惊讶得发现我明显不同了。那是因为经过整整一周的科西嘉之旅,我已经成功晒黑啦!虽然没有像科西嘉的人头那么么嚓乌黑,至少已经是我很满意的很有血气的麦色了。Hoho......所谓的汇集所有美丽的岛,科西嘉的确没有让人失望。
La Co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