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30, 2008

Playlist

在十一月份里听了好几张美国的新专辑,尽管经济不景气但是接近圣诞假期的唱片业还是蛮热闹的。出了新专辑,自然要到处宣传。想想我听的四张专辑,有三张的艺人是作为演唱嘉宾上了今年的SNL的。所以我就从没上的那一位说起,那就是阿出David Archuleta。作为2008年度《American Idol》的亚军,David Archuleta其实人气一点也不比冠军差,而且年纪也轻的很。David Archuleta在11月推出了他的首张同名个人专辑,我的评价是:嗓音很好很耐听,但是歌曲就略显平淡,有一些感觉可以大起大落的歌曲被处理得有点公式化。我觉得可能是毕竟舞台经验不足,相信凭着他的好嗓音、好性格,未来的路还很长呢。可能也是基于同一个原因,David Archuleta的这一套唱片封面也故意拍得比较成熟,似乎想要表达不做青少年偶像而要做实力歌手的决心。都说了David Archuleta了,接下来不能避免了就一点要说说David Cook。同样是选秀节目出身,而且还是战胜阿出的冠军,David Cook在11月也出了同名专辑,而且发行日期只比阿出晚一个礼拜。如果说David Archuleta还是一个boy的话,那David Cook肯定是个十足的man了。我一开始的时候对这位额头超大还极力用刘海掩饰的参赛选手没有抱多大的好感,直到有一集他翻唱Mariah Carey的《Always Be My Baby》表现出了极佳的个人风格和控制力,后来他也终于改变发型很大方地露出他的额头。

第三张专辑是Beyoncé的《I Am… Sasha Fierce》。我是看了她上SNL才知道她出了新专辑,每每想到她上SNL我就想笑。那一集Justin Timberlake也来SNL做半集的客串嘉宾,小品说的是Beyoncé要拍摄她的新曲《Single Ladies》的MV,这首歌讲的自然就是年轻独立的女性的故事,但是导演却给她找来三个男生来做舞群,其中包括Justin Timberlake。于是Justin Timberlake穿着Beyoncé穿的那种黑色连身衣,大跳性感舞蹈,把Beyoncé弄得超级尴尬。我只能说Justin Timberlake好敢哦,去年来SNL演出那个“盒子里的礼物”,今年又穿女装演MV。话题转会Beyoncé,实力唱将,我觉得这张专辑很好听。暂时先推荐正在主打的两首歌《If I Were A Boy》和《Single Ladies》。还有最后一张专辑是一个乐队的专辑,The Killers的《Day & Age》,还是如以往的The Killers的风格。我唯一的注脚就是The Killers在SNL的现场演唱时表情好认真哦,而且唱着他们的主打歌的时候好像都要努力得晕厥了一样。

November 25, 2008

24: Redemption



虽然说最近两季都有些差强人意,但是由于编剧罢工而上一年度没有播出的《24》还是蛮让我怀念的。第七季的《24》将于明年初播出,而前几天则出来了有点像第七季前传的两小时先行篇,叫做《24: Redemption》,我们的小强又回来啦!

这部先行篇把故事重点放在了非洲某国Sangala,那里有一场即将爆发的内战,而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平民百姓和童兵。这样的基本设定令我很快联想到了那本根据自己儿时在塞拉利昂当童兵的经历而出版的《长路漫漫》。之前的《24》都是打着反恐的旗号的,现在又涉及到童兵问题,似乎更加沉重了。反正我刚看到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被抓过去被灌输扭曲所谓的爱国主义和追求自由,我的心情就沉重得不得了。但是我还是非常非常讨厌Willie,小鬼问题多人又蠢笨,镜头还特别多。

这个非洲国家的不太平当然和美国分不开关系,美国一向以干涉别国为习惯。觉得自己有实力了,就是老大哥了。我以前是一直很厌恶这种做法的,我觉得既然是别人国家自己的事情,就应该给别人自己处理,别人实在处理不过来了再向世界发出求救大家自然可以纷纷帮忙。但是现在看来,问题也没有如此黑白分明。因为每个国家有分歧自己就有矛盾,自然就有一方,不管是强的一方还是弱的一方,也不管是正义的一方还是邪恶的一方,总归有会一方去到国际寻求支援。面对这样的支援一味地拒绝或者一味地乐于帮助似乎都不是正确的态度。那么在什么情形下,去干涉到别人的事情才是正确的呢?比如这集先行篇里的剧情,暂且不管以前美国政府在其中做了什么事,现在面临的两难选择:要么派兵立即缓解冲突,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保护一些老百姓和童兵的安全;要么视而不顾,不去干涉别的国家的内政,但是很多无辜的人的生命可能因此丧失。这种难题应该从怎样的角度来看待呢?

这个问题似乎不是这一季《24》的主题,玩过了刺杀总统、生化武器、连环阴谋等等,新的一季的二十四个小时的故事又会是关于什么的呢?的确很令我好奇,也希望这部《24》在新的一季中能够重返前几季的高水准。毕竟我最喜欢的Tony Almeida要回归了呀,只要别把他在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给毁了就好。

November 22, 2008

最后一名

上周末叶沙的读书节目介绍了马塞尔·埃梅(Marcel Aymé)的短篇小说《最后一名》,篇幅很短,所以可以在子夜书社的blog看全文,叶沙也在节目中全文读了。虽然只是一个很短的故事,但是我看了以后心情还是蛮复杂的。我的基本心态是很喜欢这个主人公马尔丹,也可能正是因为喜欢所以对他的失败更感难过。所谓的悲剧,肯定不是发生在坏人身上的,因为坏人下场惨淡只会叫人大快人心。所以说,要是觉得某人命运结果是悲剧,那这个主人公肯定不是什么翻面人物才对。但是我的这种心情明显不是唯一的,短短的文章,众嘉宾观点也很不同。所以下面我把各个嘉宾的观点总结了一下。其中我特别不同意舒的,而且舒在发表出自己的想法之前的废话好多,把我都给听烦了。


一句话印象

浦:想笑话,笑的时候又觉得同情,所以悲喜交加。

舒:他是有悲剧性的。

刘:一条道跑到黑。

展开讨论“这是个怎样的人”

浦:他是个很有目标的人,而且他把他的目标定位自己的理想,他做到了“没有杂念”他一直很执着很奋斗,也从不抱怨。一般的故事如《阿甘正传》中傻跑型的人有奋斗有目标都有好的结局,但是实际生活中大部分情况下是会面临失败的,所以埃梅的小说让我看到了大部分所要面对的另外一面。那究竟为什么会失败,牵涉到“有没有杂念是不是好”这个问题。如果对自己的奋斗目标有所质疑的话,那质疑的力量该怎么用?

舒:我也想到《阿甘正传》了,这篇小说表面上和阿甘很像,但是有完全本质的区别。小说中的马尔丹似乎影响了许多人,但是这个功劳不能归结到马尔丹身上。因为这些被影响的人是“由于马尔丹的单纯和精神被感动,看到美好的东西而拿为己用,从此我的生活变得不一样了”还是“我本人原本内心中就有这样好的东西,只是在那一时刻被打开了”?我们看待马尔丹的话,要看待他本身是怎么一回事,而不能光看别人在他身上拿到的东西。

我觉得马尔丹这样执着,但是他有个问题就是他追求的是什么。人生目标如果定的是第一名,但是总是最后一名的话,这当中肯定有问题。这个问题马尔丹从来没有考虑过。“重在参与”适不适合你的人生?你的人生成功与否到底是你自己说还是别人说的?马尔丹一辈子没有考虑过“我是怎么样的人,我的人生过成什么样”。这样的人生到底是幸福呢还是无知?我觉得这样的人生很悲哀,我是不愿意过这样的人生的。

叶:每个人的力量是不同的,但是马尔丹他全力以赴了。他正好碰到的人都比他厉害,那不是他选择的,也不是他能决定的,甚至不是他能影响的。当处在一个自己不能影响的强大的外界环境的压迫之下的时候,选择尽全力,但是依然失败了。这不是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在努力突破自己吗?

舒:没有,他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扔到了自己的惯性生活中去。

刘:光荣是属于埃梅的,他的写法和美国人的不同,和阿甘不同。我想从埃梅的写作意图开始说,我们从埃梅创作的这个主人公身上都看到了一些东西,比如执着、没有杂念,这只是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为什么老是最后一名呢?是因为他首先缺了一点─辨别能力。他从来不怀疑自己,是优点吗?不一定。人最起码要做的一点就是认识自己,显然马尔丹没有认识。所以马尔丹这样的人物处在模糊的中间地段。

如果我们现在给马尔丹下一个结论,“我喜欢他,他单纯”或是“我不喜欢他,他如此傻”,这种结论一下另一边就缺了。下这种结论是单一思维,谁是单一思维呢?正是马尔丹是单一思维。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同时下两个结论,哪怕这两个结论是相互矛盾相互联系的,为什么不可以呢?

叶:我们问“刘先生你怎么看啊?”刘先生回答我们一句“为什么呢?”

舒:马尔丹是个偷懒的人,他不愿意去想想自己的人生。有些人就这样朦朦胧胧或是懵懵懂懂地过了一辈子,最后他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是对他自己说的。我看到马尔丹临死最后一句“我会赶上去的”,我觉得很悲凉,他用一辈子去证明自己是一个落后者。人拼尽所有的精力,花了一辈子力气,去告诉大家“我是一个失败者”。

叶:一个人拼尽一生的努力证明“我是个失败者”,毫无意义吗?

舒:有些人可能觉得有意义,但就我而言,我情愿去追问“我这一辈子为什么要这么过/我为什么要去证明这一些”。马尔丹这样的人生只是引起别人的思考,但是不值得赞赏。

刘:我是先要肯定马尔丹,然后才说仅仅到这里是不够的。如果说他的优点是执着或是坚定的话,那么必须还要配上别的东西才能成为优点。一旦缺了别的东西的话,这个执着/坚定有的时候恰恰是缺点。

叶:“从不怀疑自己”是马尔丹的特点,“不认识自己”也是马尔丹的特点,马尔丹所有的特点都需要去推敲一下的。是否直接的推翻改变(自己),这里还有一个能力问题。但是“就这样了”是错误的。

我想给出一个基本态度:我们可以爱他。你们总是在讲同情啊,谴责啊,阿Q啊,我分析了半天我对这个人物的内心的反应,最后我得出结论是“大概我爱他”。只有爱能够包容那么多的矛盾。

他骑自行车,自行车很窄,就好像他一辈子在画一条单线条。我从来都很讨厌单线条,我认为单线条是不足以描摹人生的。但是我觉得他不是我们身边有很多的那种典型,我从他身上简直看到了咱们人类本身。因为我们今天得出的所有结论,世界上也就都只是我们人对另外一个人说:“我发现了真理”,另外一个人不管是隔着千年万年只是同意了:“对啊,你发现的我觉得也是真理”。于是我们互相鼓励了一下,于是我们说历史是进步的,文明是带给我们更多美好事物的,我们的未来一定可以通过努力营造得更有意义的,人类存在是值得的、有价值的等等等等。全都来源于我们人对人的鼓励。但是我们从来都不知道有没有一个生物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智慧比我们高超我们不理解,比如说蚊子在嘲笑我们。也有一种说法,人类的文明经过好几次的反复,文明曾经被完全毁掉,后来被一点点建立起来。因为就地球的生命而言,人类的历史只是一天24小时中的最后一分钟。那么在人类存在的这一分钟之前,完全有可能存在过被成为文明的东西,后来它抹去了痕迹或者它残存的痕迹我们看不懂。它们都有过我们的情形,也就是马尔丹的情形─他非常高兴信心百倍的向前冲去,要去做第一名,后来他是最后一名。人很难长期接受这样的自我感觉,不舒服。但是也许不接受这个自我感觉并不是智慧,舒服也不见得是好。埃梅写马尔丹永远都没有沮丧过,永远不受失败的影响,在他的眼里失败忽略不计。我觉得人类也是啊,我们打不垮,我们永远对自己说“我们能行”,傻乎乎地高兴地跑着展现我们的美好,就这么一分钟。所以想了半天,就是这么一种存在,怎么办呢?改变它么,力量不足;灭掉它么,于心不忍;那就爱它吧。

November 14, 2008

Palmier



超简单的!那天我无意中在看我家的糖的包装盒,发现在背面竟然有一个菜谱,是教学如何做蝴蝶酥。感觉中似乎很高级很复杂的蝴蝶酥竟然如此容易做?!原料只需要一块面饼(超市有卖的一般是用来做派底的),不过是要那种pâte feuilletée,因为只有那种做出来会有一层层的感觉,另外就只要白砂糖就够了。制作方法也超级简单:把面饼铺开,撒上糖;然后把面饼从两边外层往里卷,这样就能构成蝴蝶的形状了;然后用刀切成一片片的,放入事先已经180度预热的烤箱中烤约十分钟。就这么简单,前后准备加烤的全过程只要二十分钟都不到。

我这是第一次做,还是不能算很成功,卖相不大好。一开始切的时候我老切不好,动不动就把蝴蝶的形状给破坏了。后来才发觉原来这没有关系,因为在烤的过程中面会膨胀,之前不成形状的自然就撑饱满了。这次做的缺陷就是颜色问题,没有想象中应有的那么焦色,但是味道还是一样好的。我本来想再多烤点时间,但我已经烤了比菜谱多一倍的时间了,就怕再烤会焦掉。后来,我在网上看到别人做蝴蝶酥的经验网志,再总结我自己的尝试,有这么几点以后可以加强的。一是在切之前可以先把面饼在冰箱里冰十五分钟,这样更好切,切出来也更有型。二是切的时候可以切得更薄一点,摆放的时候也要给每个蝴蝶酥之间多留点空间,这样烤出来才会更香脆。三是烤的时候要记得翻面,我这次没有翻面明显一面的糖聚积的要比另一面多,而且另一面也不那么酥脆。但是至于如何才能使之更加焦黄,我还要好好研究一下。

老残游记

发现了LibriVox这个好网站之后,就没有浪费这些资源,有志愿者拿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把一些已经列入古腾堡计划的书做成音频,多好啊。可惜里面中文的书少得可怜,有故事情节的可以拿来一听的似乎只有一本,那就是《老残游记》。这是一位台湾花莲的朋友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读的,可能因为业余可能因为台湾口音可能因为这本书本身有点历史年代了,总之听起来有点不太顺畅。不过既然是人家自己无偿牺牲奉献,我又有什么资格抱怨呢,但求这样的有声书越来越多。

《老残游记》是清朝的刘鹗写的,故事还蛮有意思的,还有点说书的感觉。我也不想从什么“对清廷官场的批判”的角度来写我的读后感,因为这种东西不管古今中外还不都是那回事。我就说两点我的似乎和故事情节关系不大的小感触。

一个是老残的一个关于做官的观点判断。有人抱怨当时做官的都是些无才的,而老残觉得做官的本身就不是什么好事,让有才的做官才叫恐怖。因为做官的肯定要想着升官,要升官肯定就要为了做出成绩折腾百姓,那百姓才更受难,还不如让那些无才的当官好歹天下太平。所以那些嘴巴上说是想要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好而去从政的,有没有想到这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做恶呢?比如竞选总统,候选人在设立竞选立场的时候是抱着怎样的心态的呢?是为了赢得选民的支持还是为了推行自己认为正确的能为大众获益的方案呢?要是这两者有冲突,政客会选择后者吗?

第二个是老残讲到宗教的,老残把儒教、佛教和基督教做了一个比较。说是为什么中国人一般都崇尚儒教,因为儒教是唯一不靠强行束缚的。佛教、基督教什么的都有地狱之说,说是要是不按照它们的教义做了就会有不好的后果、就会下地狱什么的,这种强迫性威胁性的手段正显它们的薄弱。而儒教不需要靠威胁,只要它的教义就足够了。我觉得这点老残说的好有道理啊。但是我觉得也正是因为儒教这个特性,没有办法为人提供心灵的归属感,不能提供人以慰籍,使它几乎不成以一门宗教。这个有得必有失嘛。

老残游记
刘鹗
LibriVox

November 12, 2008

Suis Je Bovvered?



Catherine Tate实在是太有才华了!我第一次看到她是在《Doctor Who》2006圣诞特别篇里面,我对她还有些不以为然。后来在《Love and Other Disasters》里面看到她的客串也没什么特别的印象。一直到她成了第四季固定的Doctor的伴侣,我才慢慢喜欢上这位率真又搞笑、完全靠个性和人格魅力取胜的伴侣。一直到看到所有第四季,这位由Catherine Tate扮演的Donna Noble成为我心目中最喜欢最优的Doctor伴侣。

后来才知道Catherine Tate如此让人喜爱肯定不仅仅Noble这个成功案例,她在加盟《Doctor Who》以前自己有一档以她名字命名的喜剧小品秀叫做《The Catherine Tate Show》。这部秀从2004年开始一共有三季,每季有六集,为Catherine Tate赢得了无数英国电视界重量级的奖项。最近我好不容易从网上下下了这三季的“老剧”,看了以后实在是太过瘾了,好笑的不得了。每集大概半小时的时间内,是由一篇篇很简短的短剧组成一整集。Catherine Tate在其中扮演各种各样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不仅外形化妆完全不同,而且性格背景设定也截然不同,还各自有各自讲话的语气神态,有各自的招牌动作和口头禅。Catherine Tate把每一个都演得活灵活现,每次都让我忍不住要拍手叫好。

接下来介绍几个主要的Catherine Tate扮演的角色,从我最喜欢的Lauren Cooper说起。这位Lauren Cooper是一位嘴巴很硬的高中女生,常常在讲错话和吃了闭门羹的时候不肯承认,最爱的口头禅就是“Am I bovvered?”。然后不断重复,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而且故意冤枉别人把别人气到说不出话来。“Am I bovvered?”其实就是“Am I bothered?”的意思,此词在英国之红后来还被收录进入牛津词典。关于Lauren Cooper有好多段特别的,其中包括Lauren Cooper上法语课的那段,还有一些特辑,有Lauren Cooper与David Tennant的对话(特别搞笑),与Tony Blair的对话等等。我觉得第二好笑的角色是Derek Faye,Catherine Tate女扮男装扮演这个角色简直以假乱真。这位Derek Faye从一出场就显示出很多同性恋的迹象,但是旁人一旦戳穿他,他就会很惊奇很生气地说“How very dare you!”和“Oh dear, me dear, gay dear, no dear!”之类的指责的话,最后带着他的男友很戏剧化地离场。

还有就是我很喜欢的但是似乎只有在第一季出场的Information Woman,Catherine Tate扮演的这位在大商场信息询问中心工作的人往往以置身事外的角度来处理顾客简单的询问。比如有一次一位顾客在商场和自己的母亲走散了,于是到她那想要广播寻人,顾客问道:“Excuse me, I've lost my mother.”Catherine Tate却以为人家的母亲过世了,很关切的说道:“Oh I'm so sorry to hear that.”。还有一个以误会著称的角色Ally,她总是出现在聚会中,遇到陌生人时老是很无心而莫名地开玩笑,最终却好像变成自己在嘲笑别人的生理缺陷。更搞笑的就是Ally在这种超级尴尬的情况下还要硬生生地制造出可以让自己解围离开的借口。

这种好笑的角色实在是太多了,我一下子也总结不完,wikipedia也有一些总结可以参考。这些角色每个人每次出场都有一些固定的程序,也都会讲一些类似的话。《The Catherine Tate Show》里面的小品好笑的点有两层,一层就是每次这些性格突出的角色都会以自己特有的荒诞的行径行事,而另一层就是有时场景又会突破这一模式,这样的意外更好笑。比如Catherine Tate有一个角色叫做Kate,Kate很喜欢让自己的同事Ellen猜,猜的内容千奇百怪。而Ellen每一次都很不情愿猜,猜得很拖沓,直到被Kate央求的不行了才开口猜。但是猜的结果却是出乎情理的相差十万八千里,怎么也猜不准,这样一直连续猜一直到最后把双方的胃口都倒掉了。但是有一次Kate才刚开口想让Ellen猜,Ellen很利落得就说了一个数字而且就说准了,就把Kate气得发飙了,直接上去就泼水了。

啊呀,我说的那么废话还是无法让人领略好笑的玄妙之处,总之看了就知道了。网上有BT下载的。我买正版音像制品不多,只有在特别特别喜欢的情况下我才会出于支持的态度去买。但是《The Catherine Tate Show : Complete BBC Series 1-3 Box Set》的DVD我却买了,足以证明我对Catherine Tate的佩服和喜欢。另,这部剧的DVD在amazon.fr卖得超贵的,单季就要二三十欧,但是在amazon.co.uk卖得出奇的便宜,三季一起才卖15镑。这不买还对得起老天吗?

最后附几则在youtube上有的小品,有好多BBC贴的都放不过来:


Comic Relief - Catherine Tate & David Tennant


Catherine Tate Another Mum Sketch (里面还有Colin Morgan客串)

November 9, 2008

Oyakodon

我的拿手菜不多而且都很简单,能拿的出手的就那么几道,其中比较独特的就是肉饼子炖蛋和亲子丼。前者用我妈妈的话说就是“只能在家里自己吃吃的小菜”,但是令我很惊讶的是几乎我的所有的我在法国认识的外地同学都没有听说过这道菜,更不要说吃过了。所以肉饼子炖蛋就成了我的招牌菜,简单好吃。另一道亲子丼也有点说头,我是在去年夏天看《大小爱吃》学到这个菜的。光听名字可能不明白,其实丼就是盖浇饭的意思,而亲子二字取于原料,原料是鸡肉和鸡蛋,有点父母和孩子同时入锅的意思。这个名字有点意思,但是我也有同学光是听了这个名字就吃不下的。大概的做法就是鸡肉切块腌一下,然后下锅炒熟,再加入之前准备好的调味酒和水煮开,最后加入蛋液趁鸡蛋完全凝固之前出锅,铺在白饭上即可。教学视频可见youtube。这周六我和同学一起去Pyramides附近,那里有超多日本餐馆(还顺便吃到了久违的珍珠奶茶)。那里还有一家名叫京子的日本超市,里面都是卖日本的食物和原料,当然在丼一栏也少不了亲子丼。小小一盒亲子丼的调料价钱还不便宜呢。


关于亲子丼,我自己做了好多次,但是从来没有吃过外面餐馆里的,所以也不知道到底“正宗”的亲子丼究竟是什么样的。所以周六去吃日餐我就特别点了亲子丼。上面第一张图是我自己第一次做的亲子丼的照片(饭里面还多加了一块炸鸡腿),第二张就是在日餐馆里点的亲子丼。卖相我们就不谈了,主要还是在口感。我自己做那么多次我还是觉得第一次做的最好吃,因为唯有第一次我很及时的掌握了调味和火候,使得颜色不会太深而且鸡蛋还处于流质的状态。而周六在餐馆里吃的那个亲子丼,因为等了很久,所以应该还是现做的吧,虽然做出来的鸡块的确挺嫩的,但是鸡蛋却还是实实的。不知道是我的口味有偏差,还是这已经是正宗的亲子丼了。因为在我心目中鸡肉、鸡蛋和米饭应该是三者紧密联系一体的呀,以后我还是要继续寻找正宗亲子丼的口味。

November 7, 2008

l'air de Paul Smith, non?


我也碎碎念

这几天宅男我都有出门,所以有所外部的见闻可以说说。昨天和同学去LA DEFENSE的UGC电影院看了最新一集的007《QUANTUM OF SOLACE》。我本来对007系列的电影感觉非常一般,看就看了,不看也无所谓的。直到上一集的《Casino Royale》我觉得还蛮好看的,而且新的邦德的演员一改以往年轻奶油的形象,变成了一个熟男,还挺有个性让人看得挺顺眼的。新的一集一开始的时候就把我弄晕了,分不清谁在追谁、谁占上风什么的,不过那时我就在想像007这种如此大众定位的片子肯定不会挑战观众的智商,应该是那种不用动脑筋而且就算是漏掉一点也是能明白剧情的片子,所以心情才平复下来慢慢看。谁知道后面的剧情令我非常失望。打斗场面无聊到极致,好几段我都看得困了,听音乐的起伏闭着眼睛就能知道情节进展。而关于主角之间的互动把我完全打败了,邦德到底是不是还是深爱着上一集中的女主角呢?是的话,为什么还和那个才出场几个镜头的第二女主角发生关系呢?不是的话,那邦德为什么不跟第一女主角好呢?总之太奇怪了。而且我对这两个女主角也相当不满意,不知道是不是剧本的问题,太老套了。题外话,UGC电影卡真好,一个月35欧就能两个人无限量地看,超值。

另外还有一个关于电影的事情,就是最近法国不管在哪里都在狂做一部电影DVD的宣传,那就是我之前介绍过的《Bienvenue chez les Ch'tis》。因为这部今年夏天很火的喜剧片出DVD啦,宣传攻势超级猛。fnac门口就是超大的柜台不说,还有一系列的附带产品一起卖,有《Bienvenue chez les Ch'tis》的漫画,还有专门教学北方方言的小书。就连到了欧尚食品楼层还立着一大车的DVD。

这篇网志很碎很乱,几乎都不想发布了。不过我要试着习惯碎碎念,否则就错过好多想要说的了。最后fnac归来还是有收获了,买了两本小说,另外写下一个wish list,等以后有钱了再买。分别是Christophe Maé的《Comme à la maison - Edition limitée - Inclus DVD bonus》,这是他acoustique版本的歌曲。还有就是Sony Reader ebook,整体外观我觉得要比amazon的好看,今天试用了一下,感觉很好用,就是价钱太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