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blogspot/blogger在国内被封,此博客搬回至:
http://yann2005.ycool.com
Restart blogging
14 years ago
"By the way, did I mention? It also travels in time."
镀金锁链(The Gilded Chain)
要胡70符2番的牌需要靠运气,而且还是
能够支配这个空间的超乎常人的运气。
我觉得我对于科幻作品的爱好开发着实算是比较晚,一般应该是人家十几岁小男孩热情科幻然后一直陪伴成长为宅男的套路到我身上直到最近才渐渐开发起来。所以嘴巴上说喜欢科幻作品,但真正看过的科幻小说,特别是大师级的一长卷一长卷的我几乎没看过。以前没条件,但是我一回到上海后在第一个礼拜里就在网上订了一整年的《科幻世界·译文版》。又便宜又是送货上门,而且把2009年前面四期的全都一起送来了,我最近在家就在慢慢一本一本地看。我觉得《科幻世界·译文版》实在是太超值了,里面几乎没什么广告,实实在在的一个长篇加几个中短篇,而且都是国外的名家名作。随便那一本光是那篇长篇其实就等于一本书了,就值回票价了。以后的计划就是要坚持看下去,一个月看一期,写一期整体的观后感。下面就先说2009年第1期的《科幻世界·译文版》。





依我之见,我们有三个永远不可能不快乐的理由。
第一,你生下来了。
第二,你是活着的。
第三,你有吃不完的东西,活在太平盛世,而且《在老橡树上绑一根黄丝带》再也不会是第一名畅销曲了。(p.119)
过去二十年里情势的逆转程度真是教我吃惊。从前生活在英国总有股说不出的高贵感觉。单只是活在这里、工作、纳税、赶搭班次不多的巴士,做个即使不是杰出至少还是正经的人士,你就会觉得自己为了一个高贵的企业略尽绵薄。因为这个企业是个充满同情及善意的社会,全体百姓享有医疗保健,有像样的大众运输系统、充满智慧的电视节目、一视同仁的社会福利及其他种种。我不知道你怎么想,不过我一向相当骄傲自己是其中一分子,尤其是你不必真正去“做”什么事──用不着去捐血、去买公债或是特意去做什么──才能感到自己是个尽了心力的一分子。但是现在不管你做什么,到头来你都会充满罪恶感。到乡间走走,就会提醒你,你罪无可恕地增加了国家公园的拥挤和脆弱山丘上步道的侵蚀。要搭卧铺到“苏格兰高地”或搭“塞图-卡利梭”线火车,或在星期天想从兰迪德诺搭巴士到布莱奈,你就会开始觉得自己奸诈又变态,因为你知道这些交通服务需要昂贵的维持费用。开车兜风、找工作、找地方住,你做的不过是占据宝贵的空间和时间。至于所需要的医疗照顾──你怎么这么狠心又自私呀(“我们是可以治疗你的脚趾甲内翻的,史密斯先生,不过那就表示说我们要拔掉一个小孩子的呼吸器管子了。”)?(p.222)
是这样子的,长时间的单独旅行会以不同方式影响到人。你倒一个陌生的地方,这里你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要去,再加上脑袋也不太常用,这是件很不自然的事,时间久了你就会有点疯狂。我常常看到别人有这种状况。有些独自旅行的人会开始自言自语:是一种静静的喃喃交谈声,他们一位别人不会注意到。有些人拼命想和陌生人在一起,在商店柜台跟人聊天,待了长得教人不舒服的时间以后才好不容易离开。有些人变成贪得无厌、着了魔似的观光客,带着一本旅游指南从一个景点到一个景点,进行要看遍每个地方的孤独探索。(p.292-293)










看这部《Door To Door》,本来是冲着二宫和也去的。自从看了《流星の绊》后,对二宫和也非常有好感,但是后来去看他以前主演的其他日剧,例如《日本派》或是《贫穷贵公子》,却非常没有感觉。因为我觉得长成二宫和也这样子,随便一摆就是像小狗一样可怜的表情,实在不适合演很花哨的角色。在这部《Door To Door》中,二宫和也扮演的是一名患有残疾的儿子,演技和扮相都正好是二宫和也的路。另外,这还是一个求职的故事,我也想看看,好激励我的求职之路。
《变化的位面》(Changing Planes)是继《黑暗的左手》之后我看的第二本厄休拉·勒奎恩(Ursula K. Le Guin)的书。虽然说作者在科幻界名声在外,但是一来我没有看过吉卜力工作室的改编她的作品的《地海传说》(据说只是宫崎骏儿子的失败之作),二来我在读《黑暗的左手》的时候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醍醐灌顶的感悟。但是当我在看这本《变化的位面》的时候,我觉得厄休拉·勒奎恩实在是太棒了!
我昨天在Saint Michel那里等人,等的时候去逛了逛二手书店。Saint Michel就在最市中心的塞纳河左岸,算是拉丁区,也就是很多历史悠久的公立大学的所在。沿着Boulevard Saint-Michel,有很多家书店,感觉有点像上海的福州路。但是有一点很大的区别就是,这些书店大部分都是二手书店。巴黎规模最大的二手书店叫做Gibert Jeune,就在那里。说这家店规模大,是因为就在Saint Michel那块不大的地方,它就有好几家分店,每家分店还各有自己的专营领域。
今年我还是不可免俗地继续看《American Idol》。今年不仅多了一名评委,连赛制也和前两年不一样。这回是先选出36强,然后分三组每组分别进三名,剩下的选出8名进wildcard,最后直接选出12强(实际上是13强,剧透)。这个赛制还挺复杂的,而且好几个我喜欢的不幸止步,好几个我看不顺眼的竟然都没通过wildcard就进了13强。

这是一本情节相当错综复杂的书,主人公的人数却不是很多。本书一开始的时候似乎在讲四个故事,叙述者现代的生活、叙述者年少时的生活、某人隐秘的爱情故事以及一个关于盲刺客的故事。随着情节的展开,似乎每一个小细节都不能忽略,因为渐渐地这四个故事其实是在讲一个故事。
《Little Dorrit》是在去年秋天上演的又一部BBC的名著改编剧,原作是狄更斯的同名小说。说的是Dorrit一家因为贫穷和富有而己经变化的人生命运,虽然说总体的主题是比较现实比较黑暗的,但是我觉得里面有好多角色都非常可爱,我都能找到或大或小的闪光点。这一点我发觉我很难在现代的小说里找到,可能是现代小说更讲究真实、更讲究冲突与自我矛盾。我总是有倾向想要站在主人公的那一边,但是现代小说的主人公却很难让我喜欢起来。而《Little Dorrit》里面的人物即使有各自明显的缺点,但还是很可爱的。比如Little Dorrit的姐姐沉迷贵族社交但是心底深处还是处处为妹妹着想,其他配角也是都很善良都很有意思的。我最最印象深刻的当然还是Russell Tovey扮演的John Chivery,这才叫真正的深情而又纯情的大丈夫么。
几乎是没有情节和故事推进的小说,以前在看索尔·贝娄的《洪堡的礼物》的时候有点这个意思,在一堆故事基本骨架里面有一长段一长段很多的对于事物的看法、分析很有深度,所以我在读《洪堡的礼物》的时候在抄了好多段落做笔记。但是这本《拉维尔斯坦》首先页数就要比《洪堡的礼物》薄很多,里面的情节几乎没办法把他连续而完整地说出来,所以很佩服叶沙当初在做节目的时候还能把这本书的故事给说出来。总之,这本《拉维尔斯坦》的重点不在于故事情节,而是穿插于情节中的“哲学的生活方式”的点滴片段。第一遍看的时候:讨厌里头所有的人,但是喜欢这本书。我喜欢听聪明人说话。他们的话语当中百分之七八十我能懂,或者我以为我懂;有一二十我完全不明白,但是懒得去查,到底那句话谁说的,前因后果怎么回事——我想算了。我更愿意跟上他,假装自己是能懂的,听他说下去说下去。我听的正津津有味呢——扑哧——这个故事说完了。
第二次阅读的时候:我觉得好像这个作者索尔·贝娄是在俯瞰以往的生活,就好像我们看自己的生活。因为虽然角度是俯瞰,但是底下是那个我很熟悉的房间,那是我的卧室、我的家、我的朋友、我的生活、我所做的事情,所以他看的很清晰。他写的时候带一点点调侃,但是这种调侃是朋友间的,是喜欢的人——就像我们再怎么样尖锐地自我批评,毕竟那是对自己,不会痛下杀手——带着那样的一种温暖在调侃。所以他写的人再丑陋还是有点亲切。
那些人我还是不喜欢,包括齐克,我也不喜欢。但是我必需承认我比不上他们,比不上的那一部份肯定是我喜欢的部份。就是,当他变成一个实在的人的时候,他大概是很讨厌的,但是他所拥有的东西,其实也不是他自己的吧,也是他学来的。我们要学他怎么学,而他肯定不教。
哲学的生活方式像拉维尔斯坦那那样来对待自己的疾病、对待自己的最后时刻、包括他会那样与齐克谈论,这一切的一切所描绘的,我们可以简单的称之为“他们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就是我所说的哲学的生活方式。
要解释哲学的生活方式要分几个层次。
首先,我们一般所说的哲学。那是中学里头就讲的,哲学是所有学科的总和。这是我们中国人最普遍接受的定义,但这个定义是个伪命题,是句废话。
哲学还有一个解释,就是要把它分成西方哲学(这里头有个系统)、东方哲学(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古代的哲学)。这两大块又可以细分,有很多不同的流派。我们比较熟悉的大家都会讲的那些词,比如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诸如此类。用流派来分,好像我们讲的这个东西就叫哲学。
还有人觉得不应该这样来讲流派,而是应该说哲学是人类对自身的存在、对自然认知的一种记录,是人类智慧的记录。也就是说我们不要去细分那许许多多的流派,但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我们的智慧达到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时代,我们达到的智慧的最高点的这个思想记录下来的东西就叫哲学。我们要学的就是那个记录,这也是一种说法。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多说的哲学全部都在讲文字,或者说在讲概念,总之那是一个跟我们个人无关的东西。
还有一个说法,哲学这个词是一个外文词汇,原本的意思就是“爱智慧”,哲学就是对智慧的爱。接下来就要讨论什么是智慧。智慧首先要区别于知识,智慧是人本的一种概念,而知识似乎是客观的一种概念。也就是说,其实智慧是一个对象,哲学是对这个对象做一个作用。这个作用也已经被规定了,那就是“爱”。可这个话也等于没有讲,因为这个对象是什么也讲不清,所说的爱是什么也讲不清。
最后,布卢姆的老师里尔·施特劳斯说了一句话,把所有这些讨论全部都涤荡一净。他说:“哲学是没有的。”因为我们所谓的哲学压根是没有的,所以不需要在那些层面上做任何讨论。
然而一种区别于世俗的生活方式是存在着的。有许许多多在历史上被称为哲学家、思想家的人,他们留下的很多观念、很多智慧的火花到今天还被人们反复地讨论,还激发着更多的人内心能够拥有更多通透的感觉、也可能有新的发现。而这些人他们到底想了什么、最终被文字记录下了什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透过点滴文字记录或多或少地还原一下那个人当时到底是怎么过日子的、怎么跟人打交道的、他关心什么、他放弃了什么、他身边簇拥了什么、以至于他最后文字记载留下了什么,包括有些人留下了名字,居然没有一个文字留下来,这种人好像古今中外也不是少数,还是有那么几个的。有的人写下了很多很多,有的人一个字也不写下来,有的人比如我们的孔子“述而不作”,你说他写了还是没有写。这一切在讲述的就是生活方式。那些历史上留下的最聪明的人的生活方式,我们称之为哲学的生活方式。那许许多多的聪明人生活方式的点滴投影很可能可以在这本《拉维尔斯坦》当中找到。
在看最后一集的时候,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不仅是《Stargate Atlantis》的第100集,而且竟然就是这部剧集的最后一集了。照道理,一季结束了我总应该发点感慨,第一、二、三、四季我都发了,但是到了这第五季我却似乎没什么好多说的。因为这第五季太烂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编剧们知道自己这个剧已经快要永远结束了,还是因为大家都把精力投入下一部SG系列新剧,这一季的SGA已经从平淡无味迈入了难看的范围。故事没有一点吸引力,而且感觉根本没有办法把人物都表现出来,似乎各大主演都在轮流休长假一样。
这是我看的第三本纪德(André Gide)的书,《L'immoraliste》中文叫做“背德者”讲的自然就是作者眼中的一个不怎么道德的人的故事。故事是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形式展开的,开始很久后我还一直不能确定这位背德者是不是就是叙述故事的这个人。因为至少在开始的阶段我对这位主人公是抱有好感的,多病敏感但又愿意感受周遭的新婚丈夫,同时也是深深爱着自己妻子的主人公,在我眼中完全是一个正面形象。这个故事从旅途开始,又在旅途中结束,旅行的目的地是一样的,旅行者也是同一对夫妇,住的是同一家旅店,遇到的是同一群孩子,但是前后两次一次是妻子照顾丈夫、一次是丈夫照顾妻子,丈夫心态的变化已经完全不同了。这位主人公可能从头到尾都是同样的一个人,只不过前半段病重的微弱掩盖了他的缺陷,而后半段的生龙活虎凸现了他的缺陷。
最近这一两个礼拜以来,我不管走到巴黎的哪里都会看到他。脸上沾着血迹还笑呵呵的Dexter,公交车站、地铁站里都是他的面容。由头就是法国的收费台Canal+开播《Dexter》的第二季啦,所以到处都是这部剧的海报。要是一般宣传宣传也没什么好说,但是这次的宣传力度也太强烈了吧。在我家最近的那个地铁站里,起码有十几幅的巨型海报,比《Twilight》的电影宣传海报多个好几倍。
我特别喜欢去年夏季的一部日本动画叫做《夏目友人帐》,表面上讲的是少年和妖怪打交道的故事,实际上是在说少年与别人相处还有妖怪自己的感人故事。没有想到那么快就能看到这部《夏目友人帐》的续集,续集的名字没有沿用原来的名字,反而叫做《续 夏目友人帐》,那要是出到第三部该怎么办呢?莫非叫《续2 夏目友人帐》,还是《又续 夏目友人帐》?
四集连看的感觉真好,我从昨天就开始期待这个专属《24》的晚上了,因为《24》第七季开播啦。现在剧情才刚刚开始,所以还无从评判本季的优劣。第一第二集还在铺陈和交待基本人物属性,所以比较平淡。但是从第三集还是就让我兴奋不已,因为CTU老班子那些熟悉的面孔都已经回来了,性格古怪而可爱的Chloe O'Brian,成熟稳重干练的Bill Buchanan,还有在第五季的时候号称“temporarily dead”的Tony Almeida。本季播放之前最大的卖点就是Tony Almeida的作为“坏人”的回归。我老早就已经表明过,在我心目中最喜欢的《24》的角色就是Tony Almeida了,所以对于他的回归也充满了期待。充满期待的同时,其实我也是很担心的,这种把死人召唤回来的蹩脚招数很容易让整个剧情显得很牵强很虚假。关于Tony是如何死而复生的,在播出时也只不过匆匆带过,可能是怕经不起过多推敲,我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忽略这个小瑕疵。